女性主义与人类学的交叉互动(2)
2013-07-10 01:01
导读:四 理论基础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理论 女性主义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已日臻成熟,而在中国却处于起步阶段。资料调查表明,中国的女性主义人类学尚未形成
四 理论基础——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理论
女性主义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已日臻成熟,而在中国却处于起步阶段。资料调查表明,中国的女性主义人类学尚未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系统,还处在对西方相关资料的译介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禹燕的《女性人类学》著作以外,大都是介绍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相关文章。像彭耘、乐梅、周泓、潘杰、丁宏、向志红、李霞等学者大都在人类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她们在把西方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的同时,又力图把这些知识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跟中国的女性生存现状结合起来,以实现女性主义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也正是她们,使得女性主义人类学知识在中国生根发芽。“无论是以西方研究经验为借鉴,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妇女研究体系,还是以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妇女学为动力,开创自己的道路,研究西方的经验已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3][P36]笔者也正是在这种批判与借鉴的基础上了解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幷反思其分析模式。
自女性主义以批判的眼光挑战人类学民族志中的男性偏见意识,把女性成功的带回到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整个画面里以来,女性主义人类学经历了一个由生物决定论到社会文化决定论(这里指一种泛文化,包括种族、阶级等因素)、由平等观到差异观的演变过程。其性别关系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与丰富的过程。与此相应,其分析模式也经历了一个由生物决定论基础上的二元对立分析模式到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多元分析模式。幷且其思考的出发点不再只是强调社会性别文化决定论的观点,而是更进一步探讨社会文化因素是怎样建构性别关系的,人类学文化自觉引发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对既定的性别关系文化模式带来怎样的冲击,幷进行尝试性建构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使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理论成为关键性问题分析的中心,那么它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思考文化是怎样建构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人类学可以做的事情是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辨平台,拓展视界,引发文化自觉。”[4][P82] “而作为一种产生于现实的政治要求,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的文学研究模式,女性主义生成于男女两性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所受的诸种不平等待遇,幷以消除这种不平等状态、达到性别双方的和谐、平等沟通与合作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这一目标没有最终获得实现的情况下,它始终拥有存在的基础,幷处于历史性的发展,丰富与深化中。”[5][P4]基于上述观点,也基于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视角补充与完善和研究对象拓展的考虑。笔者尝试以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理论为核心要素,以人类学的视野,理论与方法以及女性主义相关知识为理论支撑,以女性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视角,以女性反抗方式的变化为参照系,以文化自觉历程中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为划分依据,解读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关系的变化。从父权—夫权制文化体系中“女性相煎”关系和“姐妹情谊”关系及其极端化发展来探讨“内囿化”(immanence)[6][p12]的既定性别关系社会文化机制的破与立。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预先加以说明的是本文运用的女性主义相关术语的变化。女性主义人类学相关术语的使用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有称“女权主义人类学”的,有称“妇女人类学”的,有称“女性人类学”的,也有称“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在西方,也有两种不同的译法,“Feminist Anthropology”、“Anthropology of Women”。一般人们用“Anthropology of Women”表示早期的女性主义人类学,译作“女权主义人类学”或“妇女人类学”,以显示对“女性”被忽视的地位的强调,或显示其鲜明的政治色彩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性。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及其理论成果的不断总结,学者们对社会性别提出的问题不再局限于男女间的不平等,同时也探讨妇女之间的不平等。即这一时期的性别关系研究除了男女之间二元对立的批判模式外,也包括对女性之间差异的探讨,不再把所有的女性都假设为具有绝对的同一性。学者们一般用“Feminist Anthropology”来表示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大多译作“女性人类学”或“女性主义人类学”。女性主义人类学这一术语的使用一直没有统一,目前,国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早期的“女权主义人类学”或“妇女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Women)发展到“女性人类学”或“女性主义人类学”(Feminist Anthropology)。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既然是以社会性别研究为其核心理论,最好是用“性别人类学”或“社会性别人类学”(Gender Anthropology)来表示。笔者认为:译名的分歧,不仅反映出学者们理解的侧重面不同和策略考虑上的不同、对这一个研究领域内涵与外延认识上的差异,同时也体现出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多元性与开放性。本文涉及早期女性主义把女性带入人类学民族志或妇女解放的政治运动时用“女权主义人类学”或“妇女人类学”一词,而在涉及女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泛文化解读时用“女性人类学”或“女性主义人类学”一词。不过,在引文中,还是采取尊重作者及原译者所用术语的立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