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未来走向

2013-07-09 01:11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未来走向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未来走向——建构有中国特色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未来走向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一、建构目标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又带着与生俱来的消极因素。这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给我们的悖论,在悖论中开辟新的道路,这是我们一代人的宿命。面对着“时尚痉挛般的变化”,我也叹息:“所有的人都腰缠万贯,然而所有的人又都要一无所有。没有谁能忘记自己整个精神的突然贬值,因为它的匮乏太令人怵目惊心。”[50][p7]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存在,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的、感官的满足固然重要,对生命意义的叩问,也是人所不能回避和渴望有所回答的。人类创造了文化,并希望借助这个具有超越现实品性的意义世界来完成自身实现和升华。娱乐给予的只是瞬间的快慰,提升精神境界则是永恒的。人在消遣之外,潜意识里亦需要找寻生存的坐标,需要一种境界,一种恒定的形而上的精神寄托。纵观历史,通观世界,人类既要有一种对在场状态的世俗关怀,又渴望超越在场的东西,追求一种终极关怀。只要人类的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就决不应放弃“为历史开新运,为万世致太平”的终极价值关怀。可当代大众文化过度关注对人类的世俗关怀,回避或忽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文化说到底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这两种关怀对人的发展来说是不可偏废的。因此,当代大众文化的理想发展方向应该是兼顾人类的这两种关怀,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理想的大众文化产品,应当不仅能使公众获得深刻的感性愉悦,而且能在愉悦中被陶冶或提升,享受人生与世界的自由并洞悉其微妙的深层意蕴;应当不仅仅是为饥饿者暂时“塞饱肚皮”,而是要在快怡的欣赏与美娱之中给予吞食者以启迪和体悟、智慧和力量、熏陶和教育,并有效地实现其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德操的建铸和人格的矗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当代大众文化是一场醉狂的盛宴, 然而“醉狂终究要过去,接着便是凄冷的清晨,它随着黎明无情地降临大地。”[51][p97]文化不仅代表一个民族的形象,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系统、智力资源与人文环境。它的性质与品味,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境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下一代负责,面对无情的未来,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予以引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众文化的未来走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二、实践之途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铸就理想支柱,确立正确的价值坐标,对大众文化进行积极引导。任何引导都是一种价值评价,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也不例外。以何种价值标准来引导大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大众文化这种商业化的文化简单的用意识形态标准来衡量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它与一般商品又不完全相同,因为它是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商品。我们认为,对待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应当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来确立它的价值坐标参照系。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尽管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这一文化建设纲领是主要是针对性国家主流文化而言的,并不是针对大众文化的,但是既然我们把大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对待,那么,把这一纲领作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坐标就是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按照这一价值坐标来引导大众文化建设,也就是提倡真、善、美的文化,抵制假、丑、恶的文化。这种引导不仅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也包括大众对文本的阅读。这里应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消费娱乐性二者的关系,把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意义和消费娱乐意义兼顾起来,不可偏废哪一方。二是正确处理大众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要坚持两个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大众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也要重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尤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二,营造人文语境,加强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
大众文化自身所存在的各种不足和问题从客观上要求对它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调节和控制,也就是对它进行人文提升,对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实际上就是对大众文化产品注入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整个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理性在价值方面的显现,是汇聚于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52]对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文化界协调行动,但就整个文化系统来说,关键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配套联动、形成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首先,加强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品味提升。
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与分享的文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付诸实践,人文知识分子很快从社会前台整体性地退到了幕后。加之人文知识分子自身的分化,社会上理性的批判和正义的呼声日渐稀薄,这从客观上使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能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精神历程业已证明,大众文化绝非神话,它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暂时的欢娱、释放需求,却不能解决现代人普遍的焦虑,压抑、躁动以及对任何事物都了无兴趣的深层问题。因此,知识分子重建引导社会发展的精神世界并非一厢情愿、徒劳无益之举。再则,人文入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便是社会理性与良知的保持者,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应该秉承这一光荣的传统——自觉摆脱对所谓“权威”的依附,不人云亦云;自觉抑制金钱的诱惑,不唯利是图;自觉保持与大众的距离,不媚俗讨好,持之以恒地发出理性的匡正之声、正义的批判之言,使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与娱乐性持之有度,不至于跨越“雷池”。同时,人文知识分子应当千方百计地向大众“推销”文质并茂、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真正让精英文化在文化市场上“三分天下有其一”。
上一篇:“三曹”生命意识与文学审美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