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未来走向(2)

2013-07-09 01:11
导读:其次,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和规范作用,保障大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主流文化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它的积极功能的充分而

其次,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和规范作用,保障大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主流文化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它的积极功能的充分而全面的发挥是保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因素,是促进当代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鼓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文化经过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宏大与包容,主旋律的弘扬与“多样化”的实施并行不悖。同时,主流文化以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实现了对大众文化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将大众文化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确保了国家意志的实现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但两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还未达到理想目标,失调、摩擦和对峙还有所表现,“主旋律”的权威性受到削弱,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大量以暴利为目的的黄色、黑色文化现象。必须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和规范作用。对大众文化引导规范,保障大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是维护国家形象和长远利益的严肃任务。
最后,加强社会审美教育,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
大众文化的负效应之所以能滋生蔓延,固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与大众的某些低级趣味的推波助澜也不无关系。马克思指出:“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53][p94]这启示我们,大众的审美层次提高,文化消费观念的改变,文化消费结构就会随之而变,审美价值较高的文化商品的地位便会攀升,从而敦促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主动地“升级换代”,提高大众文化商品的“含金量”。总之,大众审美素养之高低直接影响大众文化的面貌与品味。所以,全方位、多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大众的审美教育已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教育、宣传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因为它已经涉及到民族素质的问题。各级文化部门尤应以高度的使命感、创造出大量的思想健康、艺术精湛、形式多样,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真正做到为人民大众服务。当然,至关紧要的是各级政府应逐年加大投入,以文艺下乡,城市雕塑、街头报栏、村社画廊等途径,大力提高群众的审美素养。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制定健全的文化市场法规,引导大众文化顺利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形象的象征。在我们的社会,文化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相匹配,不仅如此,文化建设还要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智力支持。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通过文化直接体现出来。因此,制定健全的文化市场规范,是维护国家形象和长远利益的严肃任务。
首先要对大众文化市场进行规范。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市场才逐步发展起来。文化市场的形成,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文化市场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市场行为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行政手段和法制手段相结合,通过对文化市场行为进行规范,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要制定正确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战略,为大众文化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良好的政治环境。在这方面,我们也需要借鉴其它国家的有益的经验,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管理水平。这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化思潮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尤其必要。
第四,坚持综合创新原则,博采一切优秀文化之长。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综合创新的原则,正确处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同传统民间通俗文化、西方大众文化的关系,把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成为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文化优秀遗产、面向世界开放的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我们在大众文化发展上坚持综合创新,就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必须排除盲目的东方文化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狭隘主义文化观,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襟、容纳古今的兼容态度博采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之长,以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另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需要来吸收、取舍传统民间文化和西方大众文化,树立一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各种大众文化资源,创造既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集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于一身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的建构是切实可行的,它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它的时代性表现在能够站在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前沿,博采外域文化之长;还表现在由于处于多元文化格局的时代,具有了兼容性的品格,从而与其它文化相沟通,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的因素。它的民族性则表现在能从五千年古老文明中吸取健康发展的营养,继承包括革命大众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创新;还表现在它深深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土壤之中,是大众生活方式在文化中的自觉追求和表现,并将随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时代性使它保持不断创新的强劲势头,民族性则使这种创新具有深沉的内在功力,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世界大众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结 语

行文至此,本文的写作也可以暂告一段落。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通过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理论史的梳理、功能论的探析以及价值判断标准的厘定,立足现实和时代的视野,至少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兴起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践,因此说它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大众文化的发展壮大又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真正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进作用。同时由于转型时期文化秩序整合的不健全以及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自身的局限性,也带来了诸多不尽人意的负面效应。
价值论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难点问题,价值判断标准的厘定是价值判断科学合理的前提性条件。我们以历史原则和道德评价双管齐下,以事实判断为基础,本着现实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给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作价值定位。由于这一评判标准的合法性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挖掘的问题,因此,评判标准的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将是日后有待攻克的难关。
如同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还只是刚刚兴起一样,我们的大众文化研究也只能是刚刚起步,对其价值定位也只能是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充其量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言。如果能通过我们的研究尝试而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大众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那么我们的初衷也就达到了。
上一篇:“三曹”生命意识与文学审美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