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2)

2013-07-27 01:07
导读:4.2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的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但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现代

4.2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的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但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现代化政治建设和现代化文化建设,还要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建设;要达到的不仅是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更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更加和谐。
4.2.1  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本身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界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强调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此后,党的新一届领导集团胡景涛等多次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论述。胡景涛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要求全党同志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法治。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4.2.2  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与全方位的现代化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及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以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2.3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因而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就是突出人是社会的核心和主题,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就是围绕人这一核心和主题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和发展,没有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就无法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战略部署,“五个统筹”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和谐”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和谐”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要树立并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
4.2.4  和谐社会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就新在一个“和”字上。我国所坚持的发展道路,对外是和平发展,而不是靠武力扩张去掠夺别国资源;对内是和谐发展,而不是靠拼消耗去搞掠夺式经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因而,就业压力相当大,解决就业矛盾的任务相当繁重。这个基本国情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调控目标,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一定要同时考虑相应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统一,产业与就业政策相和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不同于从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致破坏自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它强调的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更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1931年荆江地区水灾及其特点和影响 下一篇:中国学生词汇习得的特殊性及研究的理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