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3)

2013-07-27 01:07
导读:现代化的变迁本质上是现代化制度的变迁。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每一次演变都与当时整个民族的信仰选择有关,都是正确的民族信仰支撑的结果,都适应了

 

现代化的变迁本质上是现代化制度的变迁。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每一次演变都与当时整个民族的信仰选择有关,都是正确的民族信仰支撑的结果,都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下人们的需要。中国现代化一方面要符合国际现代化的一般趋势和理解,另一方面又要保留自己独有的特色,要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使其社会生产力水平接近、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生活达到世界中上等收入水平以上,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化的渐进过程。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改造工程,从经济到社会,从社会到人,从物质到精神,从宏观到微观,都将经历一场现代化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不断地依据变化的国内外情况,依据世界发展的潮流,调整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总结经验,提出适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个过程,不仅是建国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更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演变过程。现代化的发展是世界性的潮流,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步的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对现代化内涵的揭示日益丰富,也更加科学,更加合乎中国的国情。
 
主要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八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薄一波.薄一波文选(一九三七-一九九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4、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5、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9、张高陵.中共领导人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版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2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1、陈勤,李刚.中国现代化史纲(上、下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张静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23、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C].内部自编
2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27、钱抵千.邓小平思想研究(第二卷)[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9、陈登才、郑权.邓小平与中国新道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0、曾芬钰.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可持续性[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31、求是杂志评论编辑部.党员干部关心的25个科学发展观问题[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2、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3、[美]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4、[美] 戴维•W•张.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35、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36、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7、臧志风、王天义.邓小平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38、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现代化研究(第一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9、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0、[美] 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上一篇:1931年荆江地区水灾及其特点和影响 下一篇:中国学生词汇习得的特殊性及研究的理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