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的历史定位(2)

2013-08-03 01:13
导读:从制度上分析,实行免费医疗,医药的使用者与经费的支出者没有多大关系,从而容易导致道德危机,带来医疗消费的过度要求和医疗费用的上涨,造成国

从制度上分析,实行免费医疗,医药的使用者与经费的支出者没有多大关系,从而容易导致道德危机,带来医疗消费的过度要求和医疗费用的上涨,造成国家不必要的损失。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当时只是在某些方面和某些地方实行了免费的预防和医疗。但是,在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条件下,免费的医疗服务能够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增加卫生服务利用的公正性,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因而是一个社会福利措施。
公医制度的实施和在局部地区的推广,代表了民国时期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发展的方向。在卫生机构的建立和公共卫生的开展、卫生制度的改善、卫生意识的提升等方面的一系列努力,是卫生事业近代化的三个层次,从低级阶段的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到高级阶段的精神层面。这三个层次的强调,使民国后期,既有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机构,又有了比较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从思想意识方面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使人们逐渐懂得了预防、保健与医疗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是有机的整体。国民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中国的卫生服务逐渐近代化,为整个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作了一定的贡献。

 
结语
一个政策措施能否顺利的推行,离不开它所在的大的社会背景。公医制度在动乱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实行,缺乏物质基础的支撑决定了它最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战乱频仍,动荡不安,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无法取得长久的进步与提高,社会经济凋敝,人民体质孱弱,易受疾病的侵袭,疾疫爆发十分频繁,对国民的身体健康起保障作用的公医制度的兴起也于事无补。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公医制度虽然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但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它就迅速的完成了从初生到夭亡的生命历程,说明了在当时畸形的社会状态下,包括公医制度在内的原本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的推行要面对的困难之大。公医制度的推行所经历的艰难与曲折,同时也说明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长期性和不可一蹴而就。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公医制度不可能真正实施,也说明了民国时期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一部分人对于社会改革的空想和不切实际,愿望虽然美好,实际过程和结果却往往并非如此。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注释:
[1]陈海峰.中国卫生保健史[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凤凰县志[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3]山东省卫生志[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
[4]中央训练委员会内政部编. 卫生行政 [Z].1942-1.
[5] 猷先. 写在所谓国医之后[N] .大公报(天津)(11).1934-8-14.
[6]朱云达. 公医制度的理论与实施[Z]. 公医建设促进社印,1940-11.
[7] 猷先.与祝慎馀先生论“中”“西”医[N] .大公报(天津)(11).1933-7-25.
[8]沈其霞.苏联保健卫生事业概况[N].大公报(天津)(11).1936-9-1.
[9]俞松筠. 卫生行政概要[Z] .正中书局印(内刊).
[10] 吴娴淑. 维也纳之卫生慈善事业[N].大公报(天津)(11).1933-11-28.
[11]李涛. 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书评[N].大公报(天津)(11).1933-7-11.
[12]刘海燕. 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县政建设原因探析[J]. 民国档案,2001(6).
[13]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二卷).
[14]] 李励 .谈我国卫生事业[N] .大公报(天津)(11).1935-5-7.
[15]贾维廉 .陈志潜传.[Z]
[16]郑大华.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17]姚寻源. 江苏江宁自治实验县的卫生实验工作.大公报[N](11)(天津)1935-7-9
[18] 金宝善. 卫生署乡村卫生工作报告[N].大公报(天津)(11),1933-11-14.
[19]卫生署 .卫生建设五年计划草案提要[Z] . 1946.
[20]史全生 .中华民国文化史[M] 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21]卫生署三十五年度政绩比较表[Z] .1946.
[22]战时三年建设计划大纲草案[Z]. 1941.
[23]卫生署三十一年度工作计划[Z] .1942. 中国大学排名
[24]卫生署三十二年度工作计划[Z].1943.
[25]国民政府公报[Z] 1941-5-9.
[26]保山市卫生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3.
[27]卫生部总务司编. 卫生法规汇编[Z] . 1948-6.
[28] 中华民国实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9]江宁县卫生志[M] . 南京:南京出版社, 1989.
[30]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 [Z] .财政经济(三).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31]国民政府公报[Z] .1940-8-3.
[32]张子明 卫生教育与宣传之讨论[N]. 大公报(天津)(8).1933-1-3.
[33]贵阳市志.卫生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34]攸县通俗日报[N] .1939-10-24.
[35] 刘瑞岳.我从事乡村卫生工作的经验[N].大公报(天津)(11).1936-9-8.
[36] 花垣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3.
[37]宋斐夫. 湖南通史[M] . 现代卷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
[38] 柳州市卫生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39] 关于江西卫生处向全国卫生会议提供的工作报告[Z].1946
[40] 黑龙江卫生历史编年[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41] 碧山.滨湖水灾视察记[N].湘灾专刊.
[42] 沅江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43] 湘乡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44] 熊健.怀化千年自然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45] 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46] 辰溪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4.
[47] 邹斯泰致卫生署函[Z].1946-3-21.
[48] 江永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
[49] 新田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50]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一卷).
[51] 季青 .波兰卫生事业概况 [N].(11).大公报(天津).1934-7-31.
[52] 梁其资.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J].转引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初探.历史研究.2001(6)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53] 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初探 [J]. 历史研究.2001(6).
[54]孙晶岩.中国院士三兄弟——军队医学专家黎鳌、黎介寿、黎磊石的成才故事.[N]
[55]郑观应.盛世危言 修路. [M]转引自. 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滥觞[j].中国近代史,2003(5).
上一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妇女社会地位沦落的原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