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分析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成因

2013-07-31 01:09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分析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成因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分析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成因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成因

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形成,有着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原因。从国际因素看,亚太经济快速发展与繁荣,澳大利亚与亚太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这是澳大利亚形成亚太意识最重要的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则进一步推动了澳大利亚经济向亚太地区的靠拢。从澳国内因素看,二战后澳大利亚地理政治观念增强,促使澳重视亚太地区;战后大量亚洲移民的涌入改变了澳大利亚社会,“白澳政策”的废除与多元文化的建立导致澳大利亚社会英欧情结的淡化、消亡,对亚太地区的认同则日益加深;澳大利亚民族意识的成熟则为亚太意识的成长准备了肥沃的土壤。
(一)亚太经济快速发展与繁荣
由于亚太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澳大利亚与亚太各国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这是澳大利亚形成亚太意识最重要的原因。
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之一。二战后,亚太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以“贸易立国”,实行出口导向战略,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调整的机遇,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起飞,由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发达国家;70年代后,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仿效日本,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东盟国家则实施赶超战略,利用“四小龙”产业调整的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外资;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以年均9%左右的增长速度开始起飞。近30年来,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日本经济实力已超过英、法、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亚洲四小龙经济持续发展,韩国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4500多亿美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东盟多数国家的经济已持续20年高速增长,到2010年东盟十国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9550亿美元。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中国政府制定的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已提前实现,1997年香港和1999年澳门的回归,使中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当今亚洲不再是世界的边缘,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对外向型经济的澳大利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近30年来,澳大利亚与亚太地区各国经济的交往已给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亚太地区为澳大利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澳的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澳大利亚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初级产品(农牧业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和输出一直是其经济命脉。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到60年代初,澳大利亚生产羊毛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其中95%以上供出口,出口的羊毛占国际市场经常羊毛供应量的一半以上。澳大利亚种植业中的小麦与甘蔗也是大宗出口产品,澳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70年代后,成为次于古巴的第二大甘蔗出口国。澳大利亚又被誉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70年代,澳大利亚的铝土产量居世界第一,铁矿石产量居世界第二,铝占世界第三,锌、镍居第四,煤居第五。其矿物极大比例出口,矿产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地位更高。由于人口稀少,国内市场容量小,农业和矿业产品很大程度上为出口生产。60、70年代,由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出口农牧业和矿产品为经济支柱的澳大利亚逐渐失去了传统的欧洲市场,导致贸易额下降、贸易逆差增加,特别是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并废除优待英联邦国家的帝国特别关税,接受其统一的农业政策,限制进口澳大利亚农产品,使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入英国市场时因关税高而失去竞争优势。与此同时,60、70年代,以日本为代表的东北亚的经济却高速增长。日本资源贫乏,战后初期工业化战略是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积累资本后,再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都是资源贫乏地区,它们也仿效日本,在60年代到70年代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行出口导向战略,需要大量进口食品、原料和能源,同时出口工业制成品。澳大利亚与亚太国家在经济结构方面的互补性使澳大利亚与亚太各国的经贸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60年代后,日本的买主地位急剧上升,到70年代初,日本购买了澳大利亚出口产品的30%以上;中国大陆是澳大利亚小麦的大买主;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到目前,亚太地区已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地区。澳大利亚的前10大出口国有6个在亚太地区(不包括美国,见下表);澳大利亚的前10大旅游者来源地有6个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同亚太地区的贸易量占其全部贸易量的2/3强,并且随着亚太经济的发展还将日益扩大。亚太各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也增长迅速,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对澳的投资总和已经超过了英美的总和。
2002年澳大利亚的主要贸易伙伴情况(单位:亿澳元)
序  号 国  家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贸易总额
1 日本 221.65 157.42 379.07
2 美国 115.23 231.49 346.72
3 中国 83.61 128.48 212.09
4 韩国 99.67 47.65 147.32
5 新西兰 79.09 48.75 127.84
6 英国 55.98 58.46 114.44
7 新加坡 49.4 42.69 92.09
8 德国 16.23 73.37 89.6
9 中国台湾 47.44 33.41 80.85
10 印度尼西亚 30.56 42.11 72.67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http://moftec.gov.cn


其次,亚太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澳的产业升级。80年代后,亚太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减少而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增加,这实际上在60、70年代给予了澳大利亚丰富的资金,而在80年代又促使澳大利亚的产业不断升级。1984年,初级产品在澳大利亚出口中的比重为78.1%,制成品仅为11.6%;到1992年,初级产品在澳大利亚出口中的比重降为62.03%,制成品则上升为28.11%。到2002年,初级产品在澳大利亚出口中的比重已降为45%,制成品和其它贸易则上升到55%。[38](P19)
再次,亚太地区已是拉动世界经济的动力之一。当今世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年增长率低于3.5%,亚太地区经济却持续高速增长。世界发展银行1994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指出:在下一个十年中,世界GDP年增长率为3.2%,发展中国家为4.8%,而东亚发展中国家则为7.6%。目前发达国家内部市场扩大的余地已经非常有限,它们越来越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特别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亚太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且仍处于快速扩展中。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将越来越有赖于亚太地区的带动。

上一篇:文化理解前见与文化阐释视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