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成因(3)
2013-07-31 01:09
导读:战后初期,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仍是白澳政策。对移民的迫切需求和移民来源的变化等客观事实,逐渐淡化了澳大利亚的种族主义气息。科伦坡计划的实施
战后初期,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仍是“白澳政策”。对移民的迫切需求和移民来源的变化等客观事实,逐渐淡化了澳大利亚的种族主义气息。“科伦坡”计划的实施和国际社会对种族主义的谴责最终导致了“白澳政策”的废除。
澳大利亚原希望大量接受英国和西欧的移民。随着英国和欧洲的经济的复苏,来自英国和西欧的移民日渐减少。澳大利亚被迫转向吸纳二战后无家可归的欧洲难民。1947年—1951年,澳大利亚接纳了18万欧洲难民。这些难民虽来自欧洲,却背景各不相同,大部分来自非
英语国家,他们在短期内融入澳大利亚社会为后来的多元文化打下了基础。
“科伦坡计划”是澳大利亚外交部长D•C•斯宾德在1950年科伦坡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援助亚洲的计划。斯宾德认为亚洲的贫穷落后会给共产主义的扩张提供机会,在“反共”的旗帜下,与会各国决定共同努力促使亚洲工业化,发展卫生和教育事业。1950年9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在6年内向亚洲学生支付3125万英镑信贷和325万英镑奖学金,使之能在澳学习。此后,大批亚洲学生根据“科伦坡计划”赴澳大利亚学习,有色人种的大学生占据整个澳大利亚高校学生的10%。“科伦坡计划”极大地冲击了澳大利亚的种族主义思想。墨尔本大学建立了移民政策改革小组,宣传有选择地从亚非国家接受移民以取代“白澳政策”。墨尔本大学的讲师肯尼斯•利韦特领导移民政策改革小组进行了多次有色人种入境的民意测验,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表示可以接受有色人种入境。[50](P381)
肯尼斯•利韦特移民政策改革小组民意测验结果
年份 主张禁止入境(%) 主张允许入境(%) 无意见(%)
大学排名
1954 61 31 8
1956 51 42 7
1957 55 36 9
1958 45 44 11
1959 34 55 11
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不断谴责更是有力地打击了澳大利亚的种族主义。二战中德国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搞种族灭绝,引起全世界正义人士的愤慨。战后,种族主义遭到国际社会的唾弃。澳大利亚因为在其托管地巴布亚新几内亚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其领土部长经常受到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的批评。
面对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来源变化的事实和国际社会的谴责,澳大利亚各政党纷纷改变了种族主义的内外政策。1965年,工党率先从其政纲中删去了“白澳政策”。1972年12月,领袖惠特拉姆领导的工党赢得大选。宣布放弃“白澳政策”,实行无差别移民政策,取消了对白人移民的优待办法。同时,澳大利亚提出多元文化政策。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特征。这是指澳大利亚人有权在特定的范围内表达和分享各自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和宗教。二是社会公正。这是指澳大利亚人有权享受平等的待遇和机会,并有权排除因种族、民族、文化、宗教、语言、性别或出生地所造成的障碍。三是经济效率。这是指国家需要维持、发展并有效地利用所有澳大利亚人的技术和才能,无论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
从战后到二十世纪末,澳大利亚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550万移民。平均每年10万人左右。战后大量的移民涌入导致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和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47年,不列颠血统的澳大利亚人占99.5%,澳大利亚完全是一个单民族、单一文化的国家。随着非英国移民的到来,1954年,不列颠血统的比例下降为95.5%,到1966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为92%,[51](P216)“白澳政策”废除后这一比例下降更为迅速:1978年为78%,[52](P15)1988年为74.55%。[53](P69)到80年代,澳大利亚社会已转变为拥有100多个民族血统的多样化的社会。人口结构多样化的同时,澳大利亚民族文化逐渐由以英国文化为主体的单一殖民地文化发展成为多种文化共存的多元文化。文化的多样化首先表现在语言的多样化上。澳大利亚社会除英语外,存在多种交际语言。在各大城市的移民聚集地,几乎听不到英语,在悉尼的几十个移民社区,英语最多只能算是第二语言。[54](P37)70年代后,多样化语言得到政府的认可和保护。1987年,澳大利亚政府确定了阿拉伯文、中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希腊文、日文、印度尼西亚文、西班牙文等九种语言为全国推广的第二外语。到90年代中期,基廷政府表示,希望全国每所中小学都选择一种亚洲语言作为必修外语课。此外,澳大利亚的大众饮食、宗教信仰等也日益多样化。如今澳大利亚1920万人口中几乎包括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每10个澳大利亚人中就有4人出生在澳大利亚以外的地方。澳大利亚现在有200多种亚文化、175种交际语言、2000多个民族社团。随着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和文化的变化,澳大利亚的英欧情结日渐消亡。非英裔的新移民身上的英国意识极为淡薄或者说根本无所谓英国意识,新出生的一代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多元的社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特别要指出的是,大量的亚洲移民为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1973年“白澳政策”废除后,亚洲移民开始大量进入澳大利亚。1976年,澳大利亚的移民中已有1/3来自亚洲,1991年迁居澳大利亚的亚洲人首次超过当年澳移民总数的50%。如今,澳大利亚的亚裔人口总数已达100万,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6%,按现在的移民趋势,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会上升到14%。亚太地区现在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移民来源地,澳年移民总数的50%以上来自亚太地区。澳大利亚人口相对不足,近年来,澳大利亚更面临人口老化加速,人口出生率连年下降、技术工人短缺等困扰。人口不足成了制约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移民,这已经得到澳大利亚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澳大利亚学者罗尔斯在其新著《中澳百年关系史中》谈到:“澳大利亚在下一个世纪将很少有机遇,除非我们总人口中至少有30%的中国和亚洲移民。到那时,我们将会接受这种情况,并因此获得繁荣。我们的新民族将创造我们的未来。”[55]针对认为大量接受新移民会降低澳大利亚人生活水准的观点,墨尔本大学社会应用经济研究所的布赖恩•帕门特经过研究认为,新移民带来的资本就足以补偿澳大利亚经济上的不平衡,他引证资料说:“仅1989年,移民就给澳大利亚带来了31.9亿美元的资本。[56](P145)大量来自亚太地区移民,逐渐消除了原有澳大利亚人对亚洲的偏见,澳大利亚人通过他们逐渐了解并接受了东方的文化习俗。澳大利亚亚太移民的日渐增多,对于澳大利亚政府政策的制定,民族意识的发展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