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传统审美意识的嬗变看“审丑”主题的出现

2013-07-30 01:03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从传统审美意识的嬗变看“审丑”主题的出现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从传统审美意识的嬗变看“审丑”主题的出现事实

从传统审美意识的嬗变看“审丑”主题的出现

事实上,丑除了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18](P233)外,还当是艺术意识、美学观念的内部深层转化所致。
(一)传统美学对丑的探讨与重视
我们说现代艺术以其突出的“丑”特立于现代,并不是说传统艺术不写丑,传统美学摈弃丑。从历史看,亚理斯多德可算是最早从理论上谈丑的人,他在《诗学》中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19](P14) 亚理斯多德的这段话有两个要点:一是认为丑不是恶;二是认为丑带来的是“快感”。这里不难看出他的矛盾性:他在把丑摆脱伦理束缚、让其获得生存空间的同时,又用“快感说”将其拉入美的怀抱。正是这种丑也要有“快感”的理论,使后世的人们总要设法将丑“化”成美,因为不这样,“快感”就不可能产生。
与亚理斯多德认为丑不是恶相反,继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之后集美学大成的普洛丁则认为“丑就是原始的恶”[20](P118)。在他看来,丑是不能与心灵相契合的,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的某种东西,灵魂仿佛有所理解,就断定它美,认识了便欢迎它,宛若情投意合。但是,遇到丑的东西,灵魂便悸动不安,拒绝它,摈弃它,视若不相投契、异己的东西。”[21](P920)这样,我们发现普洛丁从内容角度来规定丑是深刻的,但遗憾的是,囿于伦理目的,他极力反对丑,并把丑排除在美学的大门之外,这无疑不利于正面的探讨。
真正对丑的美学价值进行深入思考的,是比普洛丁早两个世纪的普卢塔克。他在《青年人应该怎样读诗》中提出了一个颇有价值的美学问题:现实中丑的东西在艺术中能够变得美吗?即现实中丑的东西,经过摹仿以后能否变成美的东西,丑在进入艺术以后,是否还继续保持其丑的本质?他认为现实中丑的东西,经过摹仿进入艺术中后,其本身不能变成为美的东西,依然保持其丑的本质。但是他又说,摹拟的美妙技术,如象口技摹仿现实中人们不喜欢听的猪的嚎叫,风的呼啸和大海的怒吼,却可以使人类兴趣盎然。俄狄甫斯母亲伊俄卡达的尸体,本来是很丑的,但经过雕刻家的手,却可以变得很美。普卢塔克认为临摹丑的东西的技巧理所当然地给人以快感的观点,还是没跳出亚里士多德的“快感说”,但毕竟有所进展,他已经意识到艺术中的丑的问题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把丑看作是与美相对的一种审美形式,实际上是雨果《<克伦威尔>序》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的滥觞。作为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以其必然之律安排世界,善恶、美丑各就其位而显出宇宙整体的美善和理性。所以丑只有局部的相对的意义,美则有永恒的,绝对的意蕴。换言之,在上帝所创造的和谐的美的宇宙中,丑不是主要的,它只是美的较低级的陪衬。中世纪的巴黎主教奥弗涅的威廉把丑作为美的一个条件,认为美、丑都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他在《论善与恶》中说:“我们把丑说成是美的对立面。一样东西可在两种情况下同类对立:或是显示某种不当,或是显示某种欠缺。人长三目,我们称此人为丑;人长一目,我们亦称此人为丑。但先者我们称之为丑是因为有了不该有的东西,后者为丑则为没有他应该有的东西。”[22](P183)他认为本身美的事物,在与他物构成的关系之中,倘若这关系有欠适当,便有可能由美而向它的对立面丑转化。从相反角度讲,丑的东西如果把它放在恰当位置,它就美了。应该说上述两位美学家把美、丑看成对立的双方是有远见的。遗憾的是,作为神学美学家,他们认为美即上帝,丑怎么也不可能与上帝平分光辉,最多只能作上帝的陪衬。这种观点显然是一种先天性的缺陷。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为了表现和谐发展的人的理想,一方面极为反对丑,贬低丑,认为艺术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美,追求美,一切为了美,一切不美的东西都要服从美,甚至为了美不惜牺牲真。另一方面也广泛地运用丑这一形式来有力地反衬美。丢勒认为艺术牢牢地扎根于自然,在自然中美的法则是存在的,但是与美的标准相对立的丑也是存在的。这就需要艺术家借助人的意志,把大的、小的、年轻的,年长的、肥胖的、瘦弱的、漂亮的、丑陋的等等,按照各种比例关系拼为一体,成为一种美的力量,主宰每一部艺术作品。列奥纳多•达•芬奇同样认为美与丑,崇高与卑劣的搭配会使画像更富有表现力。达•芬奇不仅把这种对比原则运用于自已的绘画创作,而且劝画家们“让对立面相互混杂,以造成强烈的对比,尤其是对立物紧挨时更是如此。丑陋的挨着美貌的,老人挨着少年,壮汉挨着病夫。尽量多变,尽量靠近。”[23](P187)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从古希腊到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们论丑的思想是丰富而有启发意义的,但就终极地位而言,人们的意识所达到的阶段,是美的阶段。丑尽管以这样或那样的姿态在撞击着审美的大门,可从根本上来说,却没有单独孕育出来,从而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范畴和形态而存在。
在西方近代美学史上,真正打破丑的禁令,把丑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论范畴的,是博克和莱辛。博克首先把丑和丑陋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丑应该是与美相对立,又相并列的一个重要范畴。莱辛指出,丑陋的形体让人看起来不顺眼,违反我们对秩序与和谐的爱好,引起我们的厌恶感。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出结论来,说丑经过艺术的摹仿,情况就变得有利了。知识欲的满足所生的快感只是暂时的,对于使知识欲获得满足的那个对象来说只是偶然的;而所看到的那种不快感却是永久的,对于引起不快感的那个对象来说,却是有关本质的,前者如何能抵消后者呢?”[24](P135-136)这里,他提出了丑的存在也是事关本质的论点。因此在他看来,丑不仅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而且可以对艺术各种要素进行不和谐 、反和谐的处理原则,即丑的处理原则。这一思想对后来西方近代艺术创作带来了一个质的变化。
及至19世纪,无论是浪漫主义艺术,还是现实主义艺术,都以生活的真实和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名义,肯定了文学艺术应当描写丑,肯定了丑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他们在基本的观点上,却仍然没有超出“审美”的窠臼。雨果和罗丹可以说是既为丑大声疾呼,又最终限制了丑的代表。

上一篇:分析英国欧洲政策的转变 下一篇:从社会生活与哲学观念的变化看“审丑”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