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弗莱的文化理论实践研究(2)

2013-08-03 01:18
导读:如黄于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就是这样一篇论文[74]。该文以唐代白居易的古体诗《琵琶行》、元代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

如黄于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就是这样一篇论文[74]。该文以唐代白居易的古体诗《琵琶行》、元代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现代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当代张贤亮的《绿化树》,来分析一种男女邂逅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叙事模式。该文在探析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异中之同时,努力分析它们的同中之异。他认为在中国古代“君为臣纲”的礼教中,“夫为妻纲”规范着妇女的命运。白居易谪居卧病,便以沦落天涯的琵琶女引为知己。在元代知识分子的每况愈下,他们的精神境界“由恢宏而日渐褊狭,由开放而日渐封闭,由空灵而日渐滞实”,因而,《青衫泪》以主人公白侍郎官复原职,与琵琶女共享荣华富贵为结束。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写出知识分子对艰困中的劳动妇女的一种自赎和崇敬的心情。在张贤亮的《绿化树》中,知识分子被贬谪到社会的最下层,与主人公章永磷结合的马缨花身上有着健康的妻性和善良的母性,她给了沦落中的章永磷以活下去的勇气。在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叙事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异。马缨花陶醉于伴着章永磷读书,不管他在读什么书。小说写道:她“把有一个男入在她旁边正正经经地念书,当作由童年时的印象形成的一个憧憬,一个美丽的梦,也是中国妇女的一个古老的幻想”这种幻想正是一种原型。黄于平说.“对‘读书人’的这种观念,恰好与上文提到的‘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形成一个对照,暗示了这部中篇小说与我们的‘叙事模式’在文化心理传统中源远流长的深层关系。”这种分析有其独到之处。
而叶舒宪走得就更远,他的《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诗的原型重构》[75]是中外“互文”成功运用的范例。该书的目的是重构中国上古的羿史诗,他先对上古印欧、中古欧业的“战马英雄”与西亚的“太阳英雌”的“原型范式”作出勾勒,对照中确认了羿的太阳英雄身分;接着从9个方面与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神》进行母题比较,复原了羿史诗的表层结构,然后又读解羿史诗的“深层结构”与“循环模式”最终阐释其死亡意识,从而构拟出一部完整的羿史诗。作者的构拟确实大胆,但又令人信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可见,“互文”手法运用的实质就是使单个文本获得“互文性”,从而扩展研究的视野,并增强论证的可信度。

第三节   “归纳”

“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弗莱认为文学批评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归纳”是其科学性的体现。但他又反对“朴素的归纳方法”,反对把彼此无关的作品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他借用培根的“归纳飞跃”(Inductive leap)说,主张应在文学中寻找那些有限而简单的原始“程式”并进一步作出新的解释,这其实说的就是对原型的发现与阐释,在《批评的剖析》中,这种归纳随处可见,如他按照原型的“置换变形”原理把西方文学史分成由仪式原型所展开的五种基本模式、五种基本意象和四种叙述结构。这里须特别指出,弗莱的文学原型循环论未必高明,但其对原型模式的归纳阐释却给人以新鲜感,迥异于以朝代更替分期的文学史著作。
如英国批评家戴•洛奇在其论文《火与“爱”:夏洛蒂•勃朗特的尘世原素之战》[76]中,评论《简•爱》,他寻觅到作品中的土、水、风、火等尘世原素的意象。文章着重分析《简•爱》中的火的意象。认为火在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列举了作品中有85处写到家中的炉火,12处提到炉边,43处形象地说到火,而有10处提到实际的火,4处提到地狱之火。作者认为作品中火的意象普遍存在,作品中用火来形容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激情,而他们的爱情关系则被土、水的意象所打断。火的原型意象在作品中成为一种诗意的象征。这种批评,显然具有其独特的意蕴。
美国批评家勒•弗德莱尔的《好哈克,再回到木筏上来吧!》[77]是一篇评论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白鲸记》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历险记》的论文。文章寻觅小说中的“逃遁和纯洁的男性爱”的原型主题。他发现在美国的小说中,感情并不是围绕着异性的爱展开的,而是常常描写“一个逃亡的黑奴和一个无名小子并躺在木筏上面随波逐流,枉费心机地逃跑,或者一个流浪水手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叉鱼手的画着花纹的手臂上,他快要接近绝望的边缘。”他认为小说中同性恋和钟情男子的原型意象正是生活中成人以后对黑人感情隔膜的曲折反映。“这些故事所描写的童年状态和童性爱慕,我模糊地有些感觉,但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发现:尽管我们有许多成年人由于肤色的差异而厌恶有色人种,甚至产生仇恨的情绪,这些故事都在歌颂白种人与有色人之间相互爱悦的感情。这种意识受到公开事实的压力,只是不自觉地潜存着,完全与我们通常视为禁忌的事物背道而驰——这种爱慕感情只能留存在某种难以磨灭的象征之中,简言之,朦胧地体现于一个原型。在这个意义上,男孩子间同性爱慕情怀,由于爱慕黑人而成为奇特的事物。”


   此外,中国学者也有在批评中运用“归纳”方法的。如冀同在《卡夫卡作品的三个神话原型》[78]一文中,根据卡夫卡作品复杂多样的特点,提炼了其所有文本中的故事要素:1、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障碍与权威的世界。2、这些主人公既对外部世界怀有恐怖心理,又在为某种目的执拗的行动,3、他们的行动都是徒劳无益的挣扎,其结局往往表现出动机与效果的悖反。作者认为这三种要素与远古神话的父亲原型、追寻原型和西叙弗斯原型相对应,是这些神话原型在现代历史文化条件下的“移植变形”,并且,作为核心意象,他们总是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不断循环,把卡夫卡那庞杂的内心图像组织成有机整体,而且为所有作品确立了叙述程式和故事框架,从而使卡夫卡的整个创作达到了多义性与程序性的统一、独创性与承继性的融合。他的探索为理解卡夫卡作品中神话原型的寓意及其相互关系做出了准确地分析,对我们步入卡夫卡的艺术迷宫,揭开它的创作奥秘提供一条途径。
总之,以上三人的批评都运用了“归纳”的方法,但他们的归纳都又不是一般的归类,归纳成为原型发现的先决条件,而又伴随着原型阐释的整个过程。
上一篇:论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的历史定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