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简单质实的消费方式和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调节手段,在当代都是十分珍贵的生态价值观的基础。
在西方文明史上,主体性哲学在科学与民主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主体性过度的张扬,人文主义变成了对自然的霸权主义和对他人的利己主义。人们只从技术的需要角度确立其价值观和真理观,无视自然环境与资源对人类生存的深刻影响;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彻底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也成了“人类中心主义”。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价值才会在当代熠熠闪光。西方许多思想家、生态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赫尔曼•凯泽林对中国人所达到的道德境界,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予以高度评价,他说:“根据中国人的观念,天和地、世界万物以及人的生命、道德以及自然现象构成了一个整体。”[11](P308)海德格尔则把事物看成是天、地、神、人四重性的统一体,并构想出四重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与天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观点无疑是在向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靠拢。[12](第五章)而在我国,对天人合一思想在新的条件下所具有的价值更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张岱年说:“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就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13](P7)当今时代的美学,应该是主体性与“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会通创新,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的美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利用能够使这种美学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人类的生存状态,使之达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