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看动物习语的翻译

2013-08-28 01:24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浅析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看动物习语的翻译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关键词: 中 动物习语 方法 异同比较

  关键词: 中 动物习语 方法 异同比较

  论文摘 要: 各文化方面的异同,导致了人们对动物的认识和情感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习语。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对比分析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旨在说明熟悉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英汉两种中动物习语内涵的异同是准确把握翻译的关键,同时也是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有效途径。
  
  1.引言
  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等,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提炼而成的,是语言中的精华。习语同时受文化的限制,它与一个民族的背景、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习语一般都运用恰当的比喻,如运用动物、植物、颜色、数字等词类进行比喻,其中动物形象的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动物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在翻译这些富含文化意韵的英汉动物习语时,如果不能理解辨析它们的文化背景和差异,我们就很难翻译出这些习语的正确含义,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对等性。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2.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它作为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是语际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是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que Nide)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这说明必须将翻译与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如果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则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在翻译实践中,应从文化角度看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从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角度看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3.1存在文化对应的动物习语翻译方法
  在英汉动物类习语中存在着一部分动物的喻义和使用的动物喻体在两种文化中是基本对等的现象,也就是说它们在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性。因为同种动物在其自然特性上并没有因为国度而产生的区别,所以一些动物名称在不同文化中会被用来作相同或相似的比喻,形成了完全具有对应性的习语。对于此类情况,在翻译过程中一般多采用对等翻译法,把源语言中字面上是什么动物翻译成目的语里的什么动物,译语在形式上也采用与源语言一致的形式,同时这种异化并不会导致翻译的晦涩和生硬。例如,无论是在中方还是西方文化中,狐狸种种自然特性直接与诡异狡诈联系,所以在两种文化中,我们多用狐狸来比喻具有奸猾性格的人,“as sly as a fox”翻译过来就是“像狐狸一样狡猾”,这就是典型的直接翻译法。再如,中西方都认同鹦鹉有学人类说话的模仿能力,但这种能力仅仅只限于模仿,而不能再创造,所以,中的“鹦鹉学舌”在中就有对应的“talk like a parrot”。类似的还有:
  duck’s egg鸭蛋——零分
  The frog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井底之蛙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a bird’s eye view鸟瞰
  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拿某人当猴耍
  The great fish eats up the small.大鱼吃小鱼。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
  3.2存在文化不对应的动物习语翻译方法
  3.2.1存在文化错位时用替换法
  作为不同的社会地域中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经验的产物,有些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形象在西方人和中国人心目中的认同感是不同的,这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处于不同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评定标准不同,从而造成看待同一事物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异。如,英语表达中形容人胆量过小时,采用的动物喻体为兔,“as timid as a hare/rabbit”,而汉语里形容人胆小,用老鼠来打比方,有“胆小如鼠”一说,但这两者在意义的终极传达上是一致的。针对这种文化错位性,我们可以把“as timid as a hare/rabbit”直接翻译成为“胆小如鼠”,而不是“胆小如兔”,尽管兔子和老鼠在某些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胆小的生理特质,但这样翻译更能有效地避免产生误解,在翻译时达到意义的成功等值再现。这种从中文意思中选择一种符合中国人认同的动物来替换进行翻译的方法就是替换法。还比如,在生活习惯上,古代的英国人们用马来犁地,而在中国则用牛。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在动物习语上的不同,中国文化中“吹牛”的说法,在西方则是相应的“talk horse”,而英语中的“as strong as horse”,在中文翻译时就要译成“壮如牛”,显然这两者之间仅仅只是形式上错位了,实质意义是完全对等的,再如:
上一篇:浅议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在高职院校的作用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