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言语行为理论对听力理解能力培养的启示

2014-01-18 01:02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浅论言语行为理论对听力理解能力培养的启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听力理解能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听力理解能力 启示

    论文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把言语行为理论和嘉氏的语码输入输出整合理论相结合,来探究言语行为理论对听力理解能力培养的启示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种一个重要的内容,强调的是人们运用及其功能实施某些行为。白从这一理论提出来,语言研究就从以单句为中心转向以语篇为中心;从语言本身为中心转向以语境为中心;从语言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交际功能为中心。此外,语言听力教学也从语言形式和用法为中心转向以语言功能为中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语法知识,知道正确的句子结构,而且要学会如何在某个语境中提炼出说话者想表达的意图。因此,研究语言行为理论在听力理解能力培养教学的应用很有必要。

  一、言语行为理论简述

    言语行为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奥斯汀(Austin )首先提出。在此之后的20 -30年间,该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语言学界一度出现了言必称“行为”的局面。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并被广泛运用。

    奥斯汀首先提出并区分了叙事句和施为句,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其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三分法。

    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 act )指说出有意义的合乎语言习惯的话语,其作用主要用于陈述。

    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 )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在表达语义时完成某一意图或目的。

    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指这种话语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效果。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从最初的叙事句和施为句的两分法到后来的三分法,实现了该理论在质上的一次飞跃。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引发了后继者更加深人系统的研究。其中最具成就的是他的学生一美国分析哲学家一赛尔(J. R  Searl)。赛尔继承和发展了Austin的许多观点。他指出:“我们之所以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言语行为是因为一切语言交流都包含言语行为,语言交流的单位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符号、语词或语句,甚至也不是符号、语词和语句的标记,而是在语言行为中构造出或说出的这些符号、语词或语句。”

    此外,赛尔对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是相对于直接言语行为而言,两者作为语言现象共同存在于自然语言中。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凭借另外一种(常常是直接的)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其意图。

    赛尔还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将原有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发展成为“言语行为四分说”,强调命题行为的重要作用。

    发话行为(Utterance act)通过说出某些词、词组或语句来完成的行为。

    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通过做出指称或断定来完成的行为。

    以言行事行为。

    以言取效行为。

    发话行为只是说出某些词、词组或语句,而命题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则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一定的条件下、并怀着一定的意图说出某些词、词组或语句。因此,我们也可以完成几种不同的发话行为来完成一种命题行为或以言行事行为。

    Will John leave this room

    John will leave this room

    John, leave this morn!

    Wish Joan leave this room.

    If John leaves this room, I leave too.

    这五个语句包含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约翰离开这个房间,每个语句都提到约翰这个人,并提到离开房间这个活动。这种共同的内容称为“命题”,命题所完成的行为称为“命题行为”。

    赛尔将奥斯汀的理论加以系统化和完善化,构建了较为详细的言语行为理论,弥补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缺陷,打破了静态研究语言的传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听力理解的认知过程

    听力理解过程是种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者有目的地运用存储在人脑里的原有信息对所接受到的新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从而获得新知识,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下面将结合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嘉氏(Cass)所提出的“语码输人输出整合理论”对听力理解的心理认知过程加以阐释。

    嘉氏提出,从语码的输人到语码的输出,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语码输人阶段、统觉语码阶段一理解语码阶段、语码吸收阶段、语码整合阶段、语码输出阶段

    统觉语码阶段是认识活动的基础,是由当前事物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把过去知识和经验与当前注意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起到提高当前意识清晰度的作用。

    理解语码阶段指对“统觉”后的语码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协商(negotiation )”起关键性作用。学习者碰到比理解或理解有误的地方重新得以纠正。

上一篇:浅议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