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按照这一假设进行推导,如果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话语因失去关联性从而导致根本无法被理解;二是继续保持关联性,能够被理解,但会因此而产生会话含意,但受话者需要通过推理才能明白说话者的隐含意义。因此,Griee提出了一套推理模式来解释交际过程中的话语理解,用来代替传统的代码模式。
Griee对于话语的这种研究方式是激动人心的,可以说,他把话语还原到真实的交际语境中,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语用学研究。但由于合作原则还是留下了许多未决的问题。一是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来源的合理性、及其高度的规定性。二是涉及理解本身的问题。根据Grice的理论,人们在会话过程中应当时刻遵守合作原则,而且应识破对方是否在遵守合作原则。如果没有,就应该通过推理来找到他的隐含意义。这样,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显得非常不自然。学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推理是本能的,无意识和自动的。(何自然,冉永平,200lb:19)
四、认知语境的关联——关联理论视角
关联理论是对Grice方法论的修订和完善。Sperber&Wilson一开始曾试图回答Grice方法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但后来却发展成一种新的理论。关联理论以两条一般性原则作为基础:
关联的认知原则:人类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
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它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和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何自然,冉永平,200la:F29)
Sperber&Wilson认为,Grice所提出的推理模式不能充分解释话语的理解过程,它不能完全取代代码模式,因为推理和解码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即便是明示的话语,也“包含推理的成分,例如在消除歧义、确定指称方面”(何自然,冉永平,2001b:24)。因此,关联理论提出了一种“明示——推理”的话语理解模式。在此基础上,sper1)er&Wilson进一步提出了不同于“语境”、“关联性”等关键概念。在关联理论里,语境是受话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现成不变的。受话人接收到明示话语之后,会根据具体情况形成多个语境假设,与明示话语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匹配。每个语境假设与明示话语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也就是说受话者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理努力”在两者之间构建起合乎的联系),这种“兼容性”就是所谓的“关联性”;但是,只有一个语境假设与明示话语之间存在着“最佳关联性”。
我们可以把关联理论中的话语理解过程形象地比喻成案件侦破的过程:
话语~受话者认知能力——语境假设——关联性——最佳关联性
证据——侦破人员——案情推定——嫌疑人——真正的罪犯
结语
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学经历了一次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但话语都是被作为语言系统的外在表征,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求外化语言系统的本质或内化语言系统的运作机制;从乔姆斯基到(;lfee,话语研究从语法、语义层面提升到语用层面,话语不再是仅仅内化语言系统或外化语言系统的外在表征,而是成为了人类生活和生存状态的一种构成元素;Sper1)er&Wilson则在Grice理论的基础上将话语的研究从交际引向了认知,并积极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寻求理论支撑。话语研究呈现出一种日益复杂化、多学科的趋向,这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研究的深入化、细致化,能够从多个维度上形成对话语的理解;二是造成了研究的分散性,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导致语言学学科范围的无限扩大,缺乏统一标准。如何选取一个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对话语进行研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