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既然一个的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也各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若要发生交际。就必然会出现从一个文化跨越另一个文化的交际过程,也就是接受对方文化、设身处地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理解并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语用移情。
三、语用移情与二语习得
语用移情是指言语交际的双方情感相通,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或者解码。将语用移情运用于第二语言爿得便是让语言学习者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例如:一位外国删友赞扬你说:“Yourhandwritingisredrgood(你的字写得真好)”。对此我们应首先了解对方的习惯——西方人常遵循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即讲真话。而我们中国人却倾向于遵守礼貌原则,即谦虚。因此,为了使交际有效的进行下去,我们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根据对方的文化习惯采用“Thankyou”或“Iarngladyoulikeit”作为回答。假如我们根据中国的习惯用“No。notatall”或“Idon’tthinkSO”回答,对方会以为他说错了什么或是你不赞同他而使交际中断。这种不置身于对方文化而造成的交际中断的原因,我们称为语用失误。
我们知道.语用失误可以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fail.1ira)。语用——语言失误指学爿者没有移情.而将本族语中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目的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例如在中国,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起立并齐声喊“老师好!”在这里。“老师”不仪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在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用作称呼语。更不是尊称。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涉及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人们的价值观念等。例如。初学英语者跟说英语的本族人见面打招呼时说“Wherealeyougoing?”或“Haveyouhadyourmeal?”。会使对方觉得你太过关心以至多管闲事。但若我们改成…Itsaniceday,isn’tit?”或“Howareyou?”之类的话作为寒暄,就十分得体。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运用语用移情。美国语言学家Hanvey认为必须经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的识别.人们的反应通常是对这些特征感到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阶段是对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应通常是认为不可相信难以接受;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相似,但通过理性分析人们会认识到,文化特征是可信的;第四阶段是指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也就是说由于极其熟悉该文化而认为一切都能接受,即思想感情已经融合到对方的文化中,这就适于语用移情(pragmaticempathy)。
四、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与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我国外语学界在教学中对外语国的文化因素日益重视。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外语专业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大纲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因而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我们必须增强文化意识,注意语言的实际运用。否则,语言学习者会误以为文化的基本因素是共同的.进而忽视文化的差异,而把自己的文化习俗搬到目的语的使用场合上,造成许多的不妥、误会与冲突。这是因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进行交际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己的语言与文化中所拥有的东西,在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中都不具备。甚至相悖:而自己语言与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在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中却能找到;或是两者中都拥有某一东西,但在表达方式和用法上却不尽相同。例如:在称呼方面,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等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称谓词“uncle”与其对应。再如,“ambitious”(有野心的)这个词,在英语中时褒义词,而在汉语中却多为贬义。因此,只有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学习者才能有效的达到语用移情。那么怎样才能把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习得的始终,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从而达到语用移情的目的呢?对此,语言工作者们已经提出并实现了许多办法,如美国语言学家Allen和Vlaette没置了各种教学方法,如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节日等。语言学家Robinett则认为学语言的最佳是身处目的语的国家里。这样。“语言学爿者就沉浸在该文化中。有机会直接观察使用语言的各种场合”。当然,Robinett所说的这种方法。对学习外语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实现的。那么.怎样才能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呢?经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摸索。笔者认为:
首先,要着手分析词汇和语法的外在含义,即社会含义,在课堂中运用语境的启示、上下文的揭示、直观教具、教师的讲解以及在课外举办文化知识讲座等手段来提高和加强学习者对语言的内在理解。如“meal”这个词。美国教学法专家Fries认为:如果语言学习者不了解文化背景。甚至连一句简单的“Tomishav.inghismea1."(Tom在吃饭)也不能真正的理解。Tom是哪国人.什么时候吃饭,饭都吃些什么。吃饭时通常做些什么,这一切确实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因为美国的、英国的和欧洲大陆的正餐和中国的正餐是截然不同的。而教师作为跨文化的重要的解释者和者,在对文化传播与解释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具备更高的跨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