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汉语“之”字结构的修辞格分析(2)
2014-02-20 01:29
导读:例中的“弦上之剑”在句子中作宾语,整个结构作喻体。 第二类是“之”字结构作借喻的喻体。这种“之”字结构作为借喻的喻体出现,本体并未出现。
例中的“弦上之剑”在句子中作宾语,整个结构作喻体。
第二类是“之”字结构作借喻的喻体。这种“之”字结构作为借喻的喻体出现,本体并未出现。比如:
(8)在亚洲篮坛未来之星的对抗中,韩国队登上了冠军领奖台。
(9)一棵之苗在鲁艺破土而出。
(10)这些害群之马正在败坏党的名声,并已成为腐蚀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蛀虫。
以上三例中的“之”字结构都是作为借喻的喻体出现在组合序列中的。“亚洲篮坛未来之星”借指在亚洲篮坛中实力最雄厚的一支队伍;“艺术之苗”指鲁艺学校中比较优秀的一个学生;“害群之马”指党内败坏组织名声的蛀虫们。这种“之”字结构给我们在语义的理解上增加了解码难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言语交际的艺术魅力。
二、“之”字结构中借代的运用 借代也是一种经常出现在“之”字结构中的修辞格。“之”字结构中的借代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A项运用借代来构成“之”字结构
从该结构内部的构成上来看,A项使用借代的修辞来构式。比如:
(11)金秋时节,在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前夕,世界著名的五大社之一的路透社专门拟定了一批中国妇女中的巾帼之才作为其向世界各国介绍的对象。
(12)他曾去拜访武汉歌舞剧院有“笛王”之称的孔建华。
以上“之”字结构中的A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巾帼”是用饰物代人;“笛王”是用别称代替人。
(二)“之”字结构作为借代的代体出现
整个结构作为借代的代体出现在语句中,比如:
(13)为了更多地了解齐鲁之地的民风民俗,他出了章丘,到潍坊、淄博、济南、济阳等地去写生。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4) 无奈的百兽之王(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7日新闻标题)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之”字结构均是运用了借代的手法,“齐鲁之地”指山东,用别称来代替本体,“百兽之王”代指狮子。在这两句中,其本体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较多地出现在新闻或者文章标题中,可以吸引读者,激发思维活力,增强交际的形象性,使语言具有婉曲的色彩。
三、“之”字结构中移就的运用 “之”字结构中也运用了移就的修辞格,移就的使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思维积极性,调动人们的想象能力。如:
(15)寂寞之花在午夜枯萎。
(16)这个想法使他内心燃起了嫉妒之火。
“寂寞”本来是人的感受,在例(16)中却移用到了花上;同样“嫉妒”的本是人,却移用于火了。这就是上常说的“移情”手法,把人的感情移用到没有生命的事物上,使得它们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既增加了语言的情趣,同时也使得语句活泼、生动、风趣。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李咏梅.具有特殊语义关系的定中结构分析[J].学术交流,1999,(3).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徐春阳.谈“之”“的”互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5]张 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吴启主(主编).现代汉语教程[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