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通感意象的功能透视与语言建构(1)(2)

2014-04-27 01:08
导读:意象具有多种存现形态,其一就是通感意象。通感首先是建立在生理的联觉上,进而上升到 心理的联觉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建立在感觉的联觉上,建

  意象具有多种存现形态,其一就是通感意象。通感首先是建立在生理的联觉上,进而上升到 心理的联觉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建立在感觉的联觉上,建立在知觉的统觉(多维 感知)上,建立在表象的综合性的基础上,而具有生理和心理联觉表现基础的通感意象则是 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经验的筛选,渗透了特定的情感和意味。无论在文学艺 术创作的活动中,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中,通感意象是一种塑造意境的实现手法。可 见,通感意象是主体为了创造审美效果、表达心境,借用跨感官域之间的映射藉以言语呈现 策略而营造的意象,是一种交感意象。
  
  二、通感意象的功能:诗学、
  审美与认知
  
  感觉范畴中的联觉是初级的、简单的认识,带有普遍性,而修辞语言中呈现的通感意象则更 复杂、更高级,是一种艺术性创造,它集文学性、审美与认知于一体。言其文学性,是因为 它具有诗学功能,透视出叙事的文学性。言其审美,是发话主体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精湛的 语言技巧,营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意象,使不同感觉共同影响,相互渗透,从而产生丰富 的感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共通感[ZW(DY] 共通感是指“将个人感受事物时所享受的愉快、崇高传达给他人的必然性心理规律”。参 阅林同华:《美学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页。[ZW)]的观念、审美相似律和超时空的思维机制,接受 主体就能够发挥想象力,模拟创造(发话)主体的审美定式,去审视、关照和感受通感意象 ,品味其真意,从而为之动容、为之生情。同时,从认知的角度看,通感意象又映现了发话 主体认识客观现实、表达意念的思维方式。
  [1. 诗学功能
  诗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艺术,其研究的范畴已超越传统的诗歌领域,涉足到整个文学领域。 诗学语言的本质是语言的自指性,聚焦于自身的音响、词语、句法、修辞的审美意义。这样 ,在诗学的视野下考究文学语言的运用问题时,文学性就会凸显成为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根据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的定义,文学性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有关(自指性) ,指的是那些打破常规的变异的、反常的、前景化的表达方式。”[3]所谓的诗学功 能就是 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诗学观的一种发挥,是对诗学语言风格效用的一种认识。通感意象是变 异的、陌生化的意象,是意象范畴中的非典型意象,具有标记性特征,即感觉的移借、沟通 的表现特征,其诗学功能是构建前景效果。在语言结构上,通感意象能造成语言感受上的陌 生感、新奇感,使语言表现具有诗学价值,让人体验到通感意象语言的多感性,语言意境的 丰富性和完美性。如“青色的夜流荡在花荫如一张琴,香气是它飘散出的歌吟”(何其芳《祝福》)。视觉的“夜”、“一张琴”,动觉的“流荡”、嗅觉的“香气”和听觉的“歌 吟”融合在一起,致使意象在多个感觉域间移动,由此构筑出新颖独特、无理而妙的意境。 同样,下例所营造的诗学效果也跃然纸上。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 Here will we sit and let the sounds of music
  Creep in our ears: soft stillness and the night
  Become the touches of sweet harmony.
  (William Shakespeare, 玊he Merchant of Venice)
  译文:我们就在这儿坐下来,让音乐的声音悄悄送进我们的耳边;柔和的静寂和夜色,是 最足以衬托出音乐的甜美的。(朱生豪,译)
  2. 审美功能
  通感意象的营造是审美的需要,它凝聚着取象的情状以及发话主体的“情”和“意”。它是 发话主体从“以眼观物”发展到“以心观物”的心理产物。通感意象的潜在张力就在于人的 感官体验的心理表征。发话主体对意义的传递不是靠语言线性组合律来实现,而是建构在对 语言超常规组配所营造的跨感官域意象的感悟上。换言之,通感意象是从新颖的角度[CD2]跨 感官域的视域[CD2]去把握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感受的相似性,来勾画、渲染取象的主要特 征,从而唤起包含情感意味的拟态意象。这种意象是情感意念的外化形式,是客观“象”(实 存“象”)的审美化。它可以超越其客观形质以寻求与情感的契合。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时,“立象”可以传达情意,那“象”与一般意象不同,其美的特质体现在把相异感觉域的 情感色彩赋予核心意象上,使核心意象被追加了本身不具有的特征,而新特征的追加意味着对 核心意象审美空间的扩大,由此便生成了像《荷马史诗》中那样绚丽多彩的通感意象:“Likeunto cicadas that in a forest sit upon a tree and pour forth their lily-like v oice”(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似的声音)。诗人把百合花的视觉意象 给了知了鸣叫声的听觉意象,同时又把“pour forth”(倾泻)的动觉赋予了听觉,使蝉鸣似 乎有了色泽,有了动感。
上一篇: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