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现代观念(6)
2014-04-30 02:02
导读:很难实现目标的全部。从以往的训诂名著来看,如西汉毛亨的《诗诂训传》,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没有任何一部训诂专著能达到训解古代文献
很难实现目标的全部。从以往的训诂名著来看,如西汉毛亨的《诗诂训传》,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没有任何一部训诂专著能达到训解古代文献语言与文献语言所表述表达的全部对象的目标。但“综合派”的优
点,是在于走出近乎纯语言学的训释天地,进入了文献语言所表述的对象领域。这是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优点
,值得肯定。
我们以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应从它的研究对象去看,另一方面又要从它的功用去看。世间的
学科,有的以研究实体对象为主,有的则以研究关系,功用对象为主,前者如
生物学、
地质学、语音学,后者
如技术经济学、
数学。此外,还有一类学科,它既研究实体对象,又研究关系、功用对象,我国的传统训诂学
就是以研究实体对象和关系,功用对象为主的一门学科。一方面,它以诠解“古代文献词义”这一实体为对象
;另一方面,它又以训诂学是诠解古代文献的工具这一功能以及训诂学家对文献的理解关系等为对象。可以说
,我国自汉代以来的训诂学史,便是一部对古代文献词义的考证史以及训诂学家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史。古人所
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陆九渊语)正揭示了训诂学的性质。但是,我们主张的“古代文献词义考证学”
既不是“分工派”近乎纯语言学的考释,又不是“综合派”的对古代文献的全面阐释,更不是主客浑然一体的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以古代文献词义的考证为中心,而在考求中一要弄清具体文献中词义的音义、形
义以及形音义的共生关系及相互制约关系,二要弄清“知识义”(属具体文献的对象系统及该知识的自身系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与词义中抽象义、附加义的关系,即“知识义”对词义的生成关系及词义对知识义的表述关系,并进而从“
词义”及“知识义”这一微观角度阐述古代文献。如果我们将我们所理解的训诂学作进一步划分的话,可以划
分为下列三个部门:一个部门是“词义生成学”,它探讨怎样从“知识义”生成词义以及词义与词音、字形之
间的生成关系;另一个部门是“微观文献疏证学”,(又属“文献疏证学”的一个部门),它探讨词义对知识
义的表述关系以及文献作者怎样运用词义与知识义在微观上生成文献。
当代的古代文献词义考证中“考未知、证已知”这两种形态,可以列入第三个部门。目前,这一部门比较
发达,在理论上也较前两个部门成熟得多。但这一部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如不讲求词义与“知识义”的关系
,笔记式考据中愈益脱离文献系统的偏向等等。
那么,我们所理解的训诂学中的三个部门——“词义生成学”、“微观文献疏证学”与“古代文献词义考
证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前二者为基础理论学科,后者为应用学科。
综上所述,我们对训诂学提出新的理解,是在借鉴中国两千年训诂学史与当代训诂学观念及成果的基础上
形成的,两千年的训诂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验证新观念的场所;“分工派”的理论研究引导我们更接近了真象;
“综合派”的倡导唤起了我们对训诂学本质理解上的复归之心。如果我们对训诂学的新理解能站住脚的话,那
也是站在前辈巨人臂膀上的登高一望,而不是“代沟”,更不是“断层”。
注释
①《国粹学报》第二年24—25期。
②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齐佩róng愧郏骸堆第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年版。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④王力:《新训诂学》,见《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
⑤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
⑥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⑦殷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见《子云乡人类稿》,齐鲁书社,1985年。
⑧许嘉璐:《关于训诂学方法的思考》,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