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有”字的意义和性质(1)
2014-05-25 01:26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试论“有”字的意义和性质(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摘 要] 狭义“有”字句和方言“有”字句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中的“有”
[摘 要] 狭义“有”字句和方言“有”字句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中的“有”都统一在表“存在”的本义下,分别表示事物、性状、事件的存在。“有”字的词性是动态的,根据后接成分从名词到名动词到谓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一个由动词到准谓宾动词再到副词性确认标记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 有;本义;存在;动词;准谓宾动词;副词性确认标记 关于“有”字句的研究,本文主要涉及普通话和方言中的“有”字句。普通话中主要是“狭义‘有’字句”的研究,该类研究认为“有”是动词,后接名词宾语;方言中主要是“有+VP”句式的研究,两类研究没有为这两种“有”字句现象做一个统一的解释。
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分支,和汉语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是语言内部矛盾,应该可以统一在汉民族共同语下。本文拟从共时角度出发,结合普通话和方言中“有”字句的研究,根据语言的内部联系,探讨现代汉语“有”字的本义和性质。
一、“有”字的意义
1. “有”的本义是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存在
许慎《说文解字》释“有”:小篆字形为“[XC]”,以手取肉形。本义为“不宜有也”。例句《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
[1]有人根据“以手取肉”的小篆字形,认为“有”字的本义是“据有”,并且进一步解释说,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应该的,所以是“不宜有也”。此说没有解释为什么作者选用“日月有食之”作为例句,例句中的“有”显然不是“据有”。
日食、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宋代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古人的自然科学知识远没有宋人发达,他们敬畏自然,相信巫术,认为“日食”、“月食”是一种不祥的天象,故说“不宜有也(不适宜存在这种天象——作者注)”。可见“有”的本义是指客观存在日食、月食这种不受古人欢迎的天文现象,“有”是指客观现象的“存在”。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为什么有以日食、月食为表象存在的对象呢?古人崇拜自然现象,以为这是上天给人类的一种信息,是否遵从这种信息,关系到人类行动的顺利与否。所以古人信奉占卜,巫术盛行。最初的文字被专门用作记录占卜结果,因而有了“甲骨文”,或者干脆直呼做“殷商卜辞”。先秦文献多次出现“日月有食之”的记载,足以证明“日食”、“月食”现象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用它来传达“有”的“存在”意义就更加昭显。
那么,“日月有食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孔颖达在解释《春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