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能动性研究(1)(2)
2014-06-06 01:12
导读:翻译的语文学范式一直持续到结构主义的出现。结构主义者强调二元对立的观点,其创立者索绪尔就强调应进行共时语言学的研究,并且指出语言是一个有
翻译的语文学范式一直持续到结构主义的出现。结构主义者强调二元对立的观点,其创立者索绪尔就强调应进行共时语言学的研究,并且指出语言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种影响下,结构主义者关注语言的共同特性,通过研究二元对立的各个项目,索绪尔分析了语言并找到了语言的内部规律。但结构主义也同样为我们带来一种封闭性研究的方法。它让我们在众多复杂的现象中去寻求共性和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即最本质性的东西。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西方结构主义翻译学著作引入我国,例如奈达的《翻译科学探索》、卡特福特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等。他们也开始关注原语和译语之间的语言转换问题,注意寻找语言转换规律以及语义对等模式。
在这种释译中,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者往往忽视译者的主体性,他们关注文本这个客体,关注原文的词、句和结构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关注简单的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而没有深入的言语层面。他们反对对外界一切因素的研究,孜孜以求的是封闭的自足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认为原文存在着一个确定无疑的意义,译者通过语言可以通达这个意义,翻译也就是要产出一个与原文对等的文本。这种过分强调语言的共性,强调语言的规律性的翻译思想,造成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的“死亡”。在结构主义翻译学者看来,两种语言之间完全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转换的,翻译是纯粹的解码过程,译者是完全客观而中立的实体。这样译者则彻底变成了翻译的工具,变成了“机器”。这也就意味着译者已经丧失了他的主体性,或者说,译者的主体性被降到了最低。
这种理论受到了随之而来的后结构主义范式的批判和否定。后结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阵营来,并在对结构主义进行否定、反诘、驳难、叛逆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哲学、文化和文学批评理论,解释学、接受
美学和解构主义是其代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的翻译理论世界,也开始对结构主义翻译研究中的弊端进行反思,并开始关注翻译中语言结构以外的诸多因素,形成了翻译研究中的解构主义范式。在这种范式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白 天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古汉语假设连词“使”的来源及虚化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