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阎真小说的复调性(原创本科毕业论文)(1)(2)
2014-06-08 01:24
导读:两部小说表现出来的强大精神张力,几乎吸引了评论界的所有目光,所以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两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传统、有别于当代其它小说的新的
两部小说表现出来的强大精神张力,几乎吸引了评论界的所有目光,所以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两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传统、有别于当代其它小说的新的艺术特征。我这里主要指的是小说蕴涵的复调艺术性。复调小说理论是俄罗斯学者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的。他认为:复调小说的创立,不仅使长篇小说的发展,即属于小说范围内所有体裁的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而且在人类艺术思维总的发展中,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复调艺术思维能够研究独白立场的艺术把握所无法企及的人的一些方面,首———————————————[注1]:为简略起见,后文提到《沧浪之水》时只写作《沧》,不再作说明。[注2]:为简略起见,后文提到《曾在天涯》时只写作《曾》,不再作说明。先是人的思考着的意识[注],和人们生活中的对话领域。 从《曾》和《沧》创作的对话原则和对话手法来看,都极具复调小说的特征,复调艺术思维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并使得作品的思想获得了深度与广度。二 《曾》叙述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北美生活的故事。小说的开头,主人公高力伟怀着兴奋的心情飞往北美,在那个寄托着梦想的发达国度里,高力伟却遭遇到了严峻的生存考验。首先是工作难以成就。语言不通、没有优势,没有技能难以生存,以及处处暗藏的少数人种的劣势,使得高力伟要找一份最低下的活儿也得历尽艰辛。失去了男子汉尊严使得高力伟与妻子的婚姻关系出现了裂痕。 小说的主线是高力伟在北美生活所遭遇的经历,前半部分纠缠着与妻子林思文的爱恨情结,直到婚姻分裂;后半部分渗进了与张小禾的相依爱恋,最后还是以分手告终。这是小说的明线,然而在高力伟的内部,我认为也是小说最重要的线索,却是高力伟对去与留的选择,也是对意义与活着的选择。这一矛盾从高力伟一踏上北美的土地起就已产生,贯穿于小说的始终。两种不同的选择,标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两种价值迥异的人生观。它折磨着高力伟,考验着高力伟与妻子林思文的婚姻关系,也考验着高力伟与张小禾的爱情理想。《沧》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官场中的沉浮。主人公池大为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省卫生厅工作。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道德浸透了池大为的整个生命,直接支配着他的思维和在工作、为人处事中的态度与选择。然而现实却让池大为处处碰壁,他工作不如意,人际关系紧张,生活贫困潦倒,前途毫无光亮。经历了艰难的决择之后,在“清”与“浊”的洪流中,池大为无可奈何地随波逐流,放弃了崇高的理想,全身投入到“浊”流中,他的工作、生活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且在官场中如鱼得水,青云直上。———————————————[注]二十世纪西方意识流小说发展起来时,人们给“意识流”下的定义是:人的思考着的意识。我认为巴赫金这里说的“人的思考着的意识”与后来人们讲的“意识流”并不是一回事,它的含义应该更接近于自我意识。北京大学的章希把巴赫金这里的“人的思考着的意识”理解为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说的意识流,因此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复调小说理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