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和台湾话问句否定词的比较研究(2)
2014-06-19 01:27
导读:可以进行同样的考察。关于这个问题,另一不可忽视的考察是1961年由王士元先生作出的, 他认为, 语言 发展中发生的“相竞性变化”(competing changes)是
可以进行同样的考察。关于这个问题,另一不可忽视的考察是1961年由王士元先生作出的, 他认为, 语言
发展中发生的“相竞性变化”(competing changes)是词汇上的渐变, 其变化的结果是不同的词(可能)
留存在不同的方言中。
3.古汉语中的疑问句
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类型从其古汉语的来源看,基本上有三种:带疑问词的疑问句、带疑问语助词的疑问
句和选择疑问句。正如我们所要讨论的,古汉语问句这三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具有反诘性。下面是古
汉语中带有否定成分的各种疑问句的例子。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例子中正反结构占着优势。
1、害huàn@⑤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
2、招招舟子,人涉yǎng@⑥否? 《诗经》
3、太后独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 《汉书》
4、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诗
5、无父何怙?无母何悖? 《诗经》
6、能无及此乎? 《左传》
7、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吕氏春秋》
8、父邪?母邪?天乎?人乎? 《庄子》
9、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 《国语》
10、而不克此,可乎? 《公羊传》
11、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 《左传》
12、王故尚未之知邪? 《吕氏春秋》
13、王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庄子》
14、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史记》
15、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6、汝曷弗告朕? 《书经》
17、子盍(何不)为我请乎? 《左传》
18、莫我知也夫? 《论语》
19、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 《老子》
20、尔时罔敢易法(定),矧(kuàng@⑦)今天降戾(定)于周邦?
《书经》
21、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诗经》
从古代典籍的古汉语疑问句和其他类似的句子中,我们发现了12个否定词。如果时间允许,在相似的古
汉语来源中发现更多的否定成分是完全可能的。句1和句2说明《诗经》中“否”的用法。这里“否”作为否
定动词,意思为“不”,并与句1中的“huàn @⑤”(洗)以及句2中的“涉”(横渡)相对应。句1也
展示两个结构完全对称、 词义相反的动词构成的短语,其肯定式是“害huàn @⑤”(洗什么东西),
否定式是“害否”(没有洗什么东西)。在句2 中“否”也是一个反义的否定动词,它是和主要动词“涉”
相对应的部分。句中的“人涉”表明“其他人横渡”、“yǎng@⑥否”表明“我不涉(横渡)”。
句3和句4出现的时代稍后,是汉朝和唐朝间的句子。他们在句末使用“未”和“无”,至少表明两点,
第一,他们的正反结构仍是古汉语句式(如句1、句2)中“否”的类化;第二,句3中的“未”和句4中的“
无”词源相同,并且“未”后来可能先发展为“没”,然后发展为“么”和“吗”(pan,1982 shi 1986)。
这些都是官话中主要的疑问语助词。台湾话现在仍有“未”和“无”存在,同时又存在一种“无”的非重读
形式“bo”作为古汉语“否”的同质替代物(但它并不意味着和古汉语的“否”相同)。这些类型的句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