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和台湾话问句否定词的比较研究(5)
2014-06-19 01:27
导读:无”、“未”三者之一相对立的动词。句型〈2 〉看来略微严格一些,这里主要的谓语(VP或NP)重复出现 ,否定词居于第二谓语之前,同时,疑问语助词
无”、“未”三者之一相对立的动词。句型〈2 〉看来略微严格一些,这里主要的谓语(VP或NP)重复出现
,否定词居于第二谓语之前,同时,疑问语助词(QP)“乎”、“邪”、“哉”在谓语后重复出现。句型〈3
〉加上了一个更明晰的语素“抑”, 从而使选择意味更加突出。有关这些句型的例子,我们在1—21中已作
了列举。
官话和台湾话中反映出来的这些古汉语句型的演变,有必要进行周密研究。首先,这些语料表明,句型
〈1 〉中较早的句末否定词“否”,因“未”和“无”的使用而推后出现,而且它们在古汉语中一直得到使
用,并在大部分古代作品中大量出现。这可以看作是“相竞性变化”(compegting changes )的一个例子。
这些特殊的“相竞性成分”(competing elements)稍后中和为“无”,直到官话早期才在语音上转化为“
么”和“吗”,并延用至今。然而在台湾话中,句型〈1 〉里的“未”、“无”不仅存在而且能独立使用。
但正如我们在T(,1)到M(,9)中看到的那样,台湾话中“未”的使用更受限制,而且在大多数语境中能被台湾
话的“无”和“否”替代。由于台湾话里“未”在如下的句子中的使用受到更严格的限制;比如,吃未了,
吃无了,*吃未,*吃无,所以,台湾话里句末的否定词可能最终会被“无”和“否”中和。
在古汉语中,另一组“相竞性成分”(competing elements)是句型中的疑问语助词“乎”、“邪”、
“哉”。尽管在上古汉语的少数例子中能看到“乎”,但这样的疑问语助词在疑问句中是很少见的。疑问语
助词“邪”、 “哉”等出现得较晚, 而且在先秦时期(classicperiod)他们大都是作为“乎”的对立
物存在着。尽管各种疑问语助词出现的语境不同,但从大部分作品来看,“乎”出现的频率占优势。在官话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中,这些古汉语的疑问语助词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吗”、“呢”这样的疑问语助词,可是台湾话
至今仍没有诸如“吗”“呢”这样的疑问语助词,而是依靠句末否定词“无”、“未”、“否”、“móu
@①”来表疑问。
句型〈3〉在台湾话中也是一个常见的结构,它和句型〈2〉的主要区别是句中有一个明显表选择的语素
“抑”(或)。T(,1)到M(,9)说明台湾话的正反问句大部分和“抑”的使用有关,然而,官话却倾向于避免
使用“抑”或“还”,而且把句型〈2〉进一步压缩为M(,⑵2):V+NEG+V(现在可能是副词或助动词的V除
外)。
台湾话和官话中带否定词疑问句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官话已不再使用句型〈1〉(它带有相
竞性选择的否定词), 因为这一句型中的否定词在官话中已中和为“吗”,换句话说,官话已把〈1 〉V+N
EG变更为M(1)VP+QP(吗、呢)。与此相似,它也把句型〈2 〉变为M〈2〉(如上所示)。在句型〈1〉中
, 官话采用了古汉语的肯定谓语和否定谓语,并把他们压缩为一个句子,正象把古汉语句型〈2 〉中的两个
独立的问句压缩成M〈2〉中的一个句子一样。
6.方言比较与“普遍”句法
正如我们所讨论的那样,台湾话在词汇中和与句法压缩上都未达到官话那种程度。台湾话保留着古汉语
句型〈1〉VP+NEG,其简单正反问句的句末仍使用“无”、“否”、“móu@①”。这些否定词仍可被视
为“相竞性变化”,而且“否”在出现频率上占优势。从保持肯定部分与否定部分句法上的独立以及持续使
用“抑”来看,台湾话许多疑问句的正反性或相对性是十分明显的。
显而易见,台湾话和官话在诸如正反问句这样的句法结构上的基本差异,使我们对主要汉语方言的“普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遍”句法的假设持怀疑态度。通过对古汉语、台湾语、官话进行历时和共时比较,我们发现官话与其远亲古
汉语的差距显得更大了,而且在不同结构的差异方面,“普遍”句法这一概念无法调和官话和台湾话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