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伟大文学的标准(1)

2014-07-06 01:06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论伟大文学的标准(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内容提要:“伟大文学”是近年来文坛热议的一个命题,但其标
内容提要:“伟大文学”是近年来文坛热议的一个命题,但其标准历来又是一个模糊甚至虚无的文学概念,不仅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创作,而且影响到研究者的文学批评。本文第一次对这一概念从其产生、意义、范围及其标准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伟大文学;正面价值;终极关怀;人性 什么是伟大的文学?当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出现大师?当代文学离世界文学究竟有多远?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些命题就一直是当代文坛不绝于耳的吵闹声,尤其是在近年内,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中国作家不断地在别国获奖,以及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所引发的话题,使作家、学者、读者都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这些命题的谈论中,使这一命题逐渐成为一个随时都能引发的重要主题。比如王蒙在2005年4月于中山大学演讲时,回答一记者的提问“中国作家为什么不够伟大?”时调侃道“就是因为自杀的人太少了。”结果,他最后的这句话成了新闻的标题,引发了国内对作家、伟大与自杀的关系的热烈探讨。同年10月,美国籍华裔作家哈金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伟大的中国小说》,引发了中国内地很多作家和读者的争议。[①]评论家郜元宝、作家苏童等都参与了这场讨论。到2007年4至5月,由贝塔斯曼和新浪读书联手推出了“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活动,在即时投票前20名中,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三位青春文学写手的票数甚至超过苏轼、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等人。这一结果又一次引发人们对当代文学、80后作家以及什么是伟大作家的一系列争议。针对这些问题,著名评论家雷达曾于2006年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一文,分析了这个时代为什么产生不了伟大作家的主要原因。该文发表后,立刻引发了全国各地作家和评论家的关注,《光明日报》为此特开了讨论专版,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今年5月中旬,雷达又在第三届文博会上演讲时重申了这一主题,“尖锐地指出了当代文学的精神缺失,也回答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涌现不出伟大作家的问题。”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伟大文学”的概念进一步凸现,但正如王蒙所言,每个人对伟大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也就无法深入地探讨下去,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但事实上,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表明,我们必须对“伟大文学”进行一些规律性的研究和总结,必须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不是回避。探讨这一主题,可以解决当下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一些难点问题。首先是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积极、可靠、真实的精神资源。伟大与否往往是一种感觉,修养不同,感觉也不一样。在消积相对主义的影响下,“伟大”与“渺小”往往被偷换,使伟大成为一种虚无的象征。这种特点在每一次的文学争论中都会涌现出来。如王朔对鲁迅的猛烈攻击与否定便是一例。在王朔那里,虚无主义本来就是其创作和思想的根本。“我是流氓我怕谁”“我是文坛丁子户,就是不搬”“爱你没商量”等这些宣言都表明王朔的无理性本质。王朔从来没有超越“私我”的界限,但是,鲁迅不同,“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宣言何其壮观,何其超我。同样,当王蒙先生也说伟大的作家没有标准时,也透视出其精神世界的犹豫不定,甚至虚无。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当代那些著名作家身上,而且成了一种景象。当前整个文学创作一片苍白的背后,其实是精神资源的极度匮乏。相反,在那些优秀作家的心中,“伟大”其实一直是他们心中的标高,慢慢地靠近,再慢慢地超越。残雪在其博客中写道: “我心目中的伟大作品,是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作品。即,这类作家的作品无论经历多少个世纪的轮回,依然不断地影响着人类。”在面对当下缺乏“伟大标准”的混乱价值下,她无奈地说:“既然没有标准,我选择沉默来保护‘伟大’的完整性。”因此,探索什么是伟大文学的标准,也就意味着为作家寻找一种可靠的精神资源。探讨这一标准意味着对古往今来的伟大文学进行一次规律性的总结,而这些标准将成为今后作家(不仅仅指中国作家)努力的方向。其次,探讨这一标准,还可以为当代作家的创作树立一种理想。哈金在其《伟大的中国小说》一文里说[②]:“早在1868年, J.W. Deforest 就给伟大的美国小说下了定义,至今这个定义仍在沿用:‘一个描述美国生活的长篇小说,它的描绘如此广阔、真实、并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个有感情、有文化的美国人都不得不承认它似乎再现了自己所知道的某些东西’。表面看来,这个定义似乎有点陈旧、平淡,实际上是非常宽阔的,并富有极大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它的核心在于没有人能写成这样的小说,因为不可能有一部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书。然而正是这种理想主义推动着美国作家去创作伟大的作品。纵观美国文学,我们会发现每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后面都有伟大的美国小说的影子——《汤姆叔叔的小屋》、《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白鲸》、《大街》、《愤怒的葡萄》、《奥吉-马奇历险记》等巨著都是如此。”他还援引了印度文学的发展。哈金还认为,“目前中国文化中缺少的是伟大的中国小说的概念。没有宏大的意识,就不会有宏大的作品。这是为什么现、当代中国文学中,长篇小说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哈金的话不无道理。当我们把《红楼梦》确定为我们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时,后世就有很多人以《红楼梦》为超越点。贾平凹的《废都》在暗底里是与《红楼梦》和《金瓶梅》较劲的。而中国当代那些现实主义作家又往往是以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马尔克斯等为标准的,现代主义作家又以卡夫卡为目标的。最后是为文学批评提供一种基本的价值尺度。比如,在近年来,无论作家还是评论家,甚至政治家,都在谈“伟大的文学”或“大师”,但“伟大的文学”或“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却一直难有定论,甚至无从谈起。这就使得这些言论成为一种虚无缥渺的奢望,也使得这些言论缺乏必要的依据。如果有了一些基本的尺度,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认可,那么,文学批评和言论便有了基本的标准。共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汉语双字词的记忆联合错误(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