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1)(2)
2014-07-19 01:13
导读:尤其是诗歌中的大量对偶句,由于句法、词性、声律的两两对应,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内聚力,经过前后映衬,互相补充,可以化生涩为平
尤其是诗歌中的大量对偶句,由于句法、词性、声律的两两对应,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内聚力,经过前后映衬,互相补充,可以化生涩为平易。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镜”一般作名词用,倘在诗中孤立拈出“晓镜”,未免费解,但和下句“夜吟”相对照,立刻“变陌生为熟悉”,使读者明白作动词用,是写一位女子在晓妆对镜,抚鬓自伤,从而和下句中那位深夜苦吟、不避风寒的男子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对偶句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词曲中的衬词、诗歌中的押韵等,也是形成语言均衡美的重要手段。在修辞格中,除对偶外,能体现均衡美的还有互文、回环、顶真、对照等。
互文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方式,注重结构对称,给人一种均衡的美感,其特点是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例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回环修辞手法不仅有均衡美感,而且达意深刻,富有新意。它正读倒读皆可成句,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这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例如: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春晴秋雨》:“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王 岩
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
冲突处理模式的维度划分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