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2)
2014-07-23 01:31
导读:数量 289 88 81 69 61 50 32 25 22 15 11 4 从上表可以看出:概念角色的出现频率差异极大。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角色是客体角色和主体角色。但是,概念角色总体
数量 289 88 81 69 61 50 32 25 22 15 11 4
从上表可以看出:概念角色的出现频率差异极大。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角色是客体角色和主体角色。但是,概念角色总体上出现频率的高低与其在某一特定动词义位释义中的权重并不呈正相关关系。概念角色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它的语义值(semantic value)② ——包含该概念角色的义位数目与动词义位总数目的比值,比值越小,语义值越大。比如,几乎所有动词的语义框架都会关涉到主体角色,但在所分析的义项中,主体角色只出现88次,约为10%。原因是如果主体角色泛指“人”,则在释义中全部缺省。主体角色“人”极高的出现频率反而降低了其语义值,在释义中几乎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因而成为缺省角色。
通过语料分析还发现:在同一认知域中,概念角色的分布具有集中、统一的趋势。比如在“捏”、“抓”、“掐”、“推”等相关义位的释义中,必定出现工具角色“用手”,而在“交涉”、“交代”“汇报”等义位的释义中,与事角色“向上级或有关部门”一定出现。Fillmore称之为语义框架中的“框架划分元素”(framing function)。③ 同一认知域中的动词义位通过框架划分元素相联系,通过语义负载量(semantic load)④ ——释义中包含的概念角色的数目——的不同而区别。 2. 微观语义框架中的概念角色的提取 2. 1 对同一语言中不同辞书对同一义位的释义进行比较
揉 ①用手[,1]搓擦:~一~腿别~眼睛。②反复[,2]搓弄:~面。(《应用汉语词典》)
揉 ①用手[,1]来回[,2]擦或搓:~眼睛把纸~碎了。②团弄:~面把泥~成小球。(《现代汉语词典》)
揉 ①用手[,1]按着较软的东西[,3]反复[,2]搓动:~一~腿。②团弄:把纸~成一团。(《新华词典》)
根据义项①的例证,可以判断:在上述三种词典中,义项①是对同一义位的说明。义项①的义核在三部词典中都为“擦搓”,其释义精度体现在选取的概念角色的差异上。在《应用汉语词典》中,“揉”的释义出现了工具角色“用手”,但这一概念角色并没有在释义义核“擦搓”和义位“揉”之间形成有效的意义区分度,因为“用手”这一概念角色也隐含在“擦搓”中。在《现汉》中出现了两个概念角色:工具角色“用手”和方式角色“来回”。方式角色的出现,凸显了“揉”不同于“擦搓”之处,在于“揉”表示的动作必须重复、多次进行。义位描写的微观整体论要求条目的左项词目和右项释义之间形成一个等值语义链条,⑤ 按照《现汉》中的“揉”的释义,显然也可以说“用手来回擦搓地板”,这样右项释义明显大于左项条目,可见在“揉”的释义中还需要出现客体角色,从而使释义进一步精确。在《新华词典》中,出现了工具角色和方式角色,还出现了客体角色“较软的东西”。在上述三部词典的例证中分别出现了“揉腿”、“揉眼睛”,还可以进一步补充“揉肩膀”、“揉脖子”、“揉太阳穴”、“揉指关节”等等,可见“揉”的客体角色应该是特指身体的某一部位,而且不一定是柔软的。因此,“揉”的义项①应该是:工具(用手) 方式(来回) 擦或搓 客体(身体的某一部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同时,三部词典对“揉”这一词位都采用了多义项的排列形式,义项②与义项①在语义上具有顺承关系。比较例证可以发现:在“揉腿”、“揉眼睛”中,“腿”和“眼睛”在动作前后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在“揉面”、“把纸揉成一团”和“把泥揉成小球”中,“纸”、“面”和“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结果。因此义项②的释义应该是:工具(用手) 方式(来回) 擦或搓 客体(柔软的东西) 结果(使成某种状态)。
综上所述,“揉”的理想释义模式为:①工具(用手) 方式(来回) 揉或搓 客体(身体的某一部位)。②工具(用手) 方式(来回) 揉或搓 客体(柔软的东西) 结果(使成某种状态)。 2. 2 对不同语言词典中同一动词义位的释义进行比较
以《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和《柯林斯英语合作词典》为依据,对照汉语词典,考察现代汉语中“罚”的释义结构式中包含的概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