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中之佛──简析安妮宝贝小说《莲花》中的佛(2)
2014-08-08 02:50
导读:墨脱曾被称作莲花隐藏的圣地。只有经历了艰辛的路途,才能抵达美好的地方。神秘的象征,它所发生的意义,是一种指引。 小说中他们通过千难万险用
墨脱曾被称作莲花隐藏的圣地。只有经历了艰辛的路途,才能抵达美好的地方。神秘的象征,它所发生的意义,是一种指引。 小说中他们通过千难万险用自己的极限到达了目的地,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在这段旅途中由一种坚强的理念指引着,庆昭和善生通过努力最终跨越了艰难险阻,走向那获得终局的路途,找到他们的理想的彼岸世界。而苏内河在墨脱这里彻底清除尘垢,在超脱中盛开了美丽的花朵,并且永远地居留在这个莲花隐藏的圣地。大藏经《甘珠尔》称墨脱为“佛之净土自玛岗,珠胜之中美殊胜。”墨脱是被向往的神秘圣法之地。 童年是人生之初,更是人性之始,是人的身心、个性和智力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童年的生活经验也即“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 童年经验所留下的生命印记会长久地存留在个体的精神成长历程之中,并影响着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与形成,而这里所说的创伤经验,就是“指主体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突然收到一种心灵无法承受的强烈刺激而引起极度的失衡,并造成精神损伤的一种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是如此深刻以致作为残余物或沉淀物留在心灵深处,永久性地扰乱该主体的心理活动。 ”
童年亲情的缺失给善生和内河一段痛苦的记忆,留在心中一道深深的伤痕,腐蚀了他们的心灵。善生九岁丧父,母亲对他非常严格,使他从小失去了孩提时的快乐,努
力学习,虽然卓尔不群但内心却极端孤独。内河的母亲一生下她便在人间蒸发,父亲根本不知道是谁,缺少淑女的教养,不好好安心读书,16岁的年纪和
美术老师私奔,怀孕,打胎,发疯,被送进精神病院,没有像善生那样考上大学,四处漂泊,连她一生唯一的知己善生都曾嫌弃而不肯给她一个拥抱,直到成年后她再也没有好好地爱过。只有年轻时候爱上一个比她大得多的已婚男子。苏内河一直幻想着找到一个感情角色来代替从未出现过的父亲,正如黑格尔所说:“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 青春期的她对爱情的追寻,在根底里是对“父爱”的寻找是对生命源头处温暖缺失的回应,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求证和确认。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弗洛伊德在分析童年经验与日后经验关系时指出,一个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 。这就是说,童年的创伤经验只会深深地隐藏在心灵深处,但不会消失,但在某种剧烈反映中它才会爆发。“尤其是在他们遭遇到创伤应源原相似的场景或相同的感觉、感受之时,旧时的情形和体验便会重新出现” 。善生和内河,命运都不同程度的印记了佛教“四法印”中的“诸形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 之说。“我们其实并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是无望的事” 。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浓烈的宿命感。
“四谛”中的“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 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 它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原理。内河一生对人生苦苦思考,也领悟到人生最大的痛苦根源于欲望。她痛恨着这种生活方式,她最终选择去墨脱一个乡村去支教。最后她的命运是在一场泥石流中死去,正是代表了“涅磐寂灭”。“涅磐”是佛教修行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是破除烦恼,无用后所证得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超越生死,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境界。 内河多舛的命运,四处漂泊的一生终于在“涅磐”中得到解脱。内河的生命如同莲花一样在混浊的泥水里圣洁开放灵魂永存,“出污泥而不染”。小说中最后一章“殊途同归”暗示了庆昭也达到了“涅磐”的境界。“涅磐境界并不是只有死后才能达到,只要证得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