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有”字的意义和性质(5)

2014-08-16 01:05
导读:(4)北海,有希望也有能力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一展其秀美风姿。 例句中的规定、希望都是名动词。前一例取自台湾地区说法,后一例是大陆说法

  (4)北海,有希望也有能力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一展其秀美风姿。
  例句中的“规定”、“希望”都是名动词。前一例取自台湾地区说法,后一例是大陆说法,可见两地都有这种说法。
  “有+NP”中“有”是动词,“有+VP”中“有”是副词,当“有”后接介于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名动词时,我们就难以给这个“有”定性了:如果突出名动词的名词性特征,那么“有”将是动词;如果突出名动词的谓词性特征,那么“有”就应该是副词。“名动词”本身词性游移,所以它前面的“有2”的词性也处于游移中,既有动词词性,也有副词词性。但因为名动词的词性更倾向于名词性,所以“有2”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动词性。
  “有2”的本质是一种妥协的语言现象。“有”后接名词是大家都已经接受的普遍语言现象;“有”后接谓词只存在于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受到时空限制,是一种非普遍语言现象。普遍语言现象和非普遍语言现象之间并非毫无关系的真空地带,而是有着某种连接。“有2”就连接着普遍和非普遍这两个端点,既满足了“有”后接名词性成分的普遍语言现象的需要,又暗含着“有”后接谓词的可能。语言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语言使用者接受了“有2”以后,“有2”的后接成分又进一步向前变化发展,完全丢掉名词性,变成纯粹的谓词,其典型形式就是带上宾语,如:
  (5)内部隔间部分,除了法规对公共使用空间有规定一米二以上的部分必须是耐燃材料……
  (6)……的谢德茂、张肇烟两位代表也认为,既然有通知开会,代表们就应出席,才是负责任……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上面例句中的“规定”、“通知”是典型的名动词,它们带上宾语后,突出了谓词词性,是典型谓词,于是它们成为句子或短语的语义重心;相应地,前面的“有”字词性从准谓宾动词再次降级,进一步虚化,成为修饰、限定后面谓词结构的副词。这一语言现象已经在南方方言、港、澳及台湾地区口语中完成,并出现在书面语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1”、“有2”存在于普通话中,“有1”、“有2”、“有3”存在于南方方言、港、澳以及台湾地区书面语中。从“有1”虚化到“有2”再虚化到“有3”,是一个连续体。这个连续体是开放的,“有3”并不是最终的虚化结果,它还有可能进一步虚化,成为意义更加空灵的标记词。
  “有”不同变体的分布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词,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它在普通话和南方方言、港、澳以及台湾地区语言中的差异正是这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反映。“有”的发展趋势是否能启发我们,普通话最终能否接受“有3”呢?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注:例句后没有注明出处的都取自台湾师范大学华语研究所语料库的例子。)
  
  [参考文献]
  [1] 许 慎.说文解字(卷七上)[M].上海:中华书局影印,1963:141.
  [2] 方有国.上古汉语语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229-242.
  [3] 许 慎.说文解字(卷一五上)[M].上海,中华书局影印,1963:314.
  [4]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59-84.
  [5] 张豫峰.“有”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8,(3):28-3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6] 张豫峰.“有”字句的语义分析[J].中州学刊,1999,(3):131-133.
  [7] 张豫峰.表比较的“有”字句[J].语文研究,1998,(4):24-28.
  [8]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7-72.
  [9] 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68-110.
  [10] 施其生.论“有”字句[J].语言研究,1996,(1):26-31.
  [11] 董秀芳.现代汉语中的助动词“有没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1-8.
  [12] 陆俭明.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J].南大语言文化学报,1996,(1):1-69.
  [13] 骆锤炼.瓯语的“有”字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1):63-66.
  [14] 李英哲.汉语历时共时语法论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76:136-237.
  [15] 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J].汉语研究,2004,(6):31-42.
  [16]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58.

上一篇: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