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公司治理与企业内生风险(4)

2013-05-06 18:02
导读: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任务还在于将经理人从ɡ状态变成ɡ+1状态。为此,委托人应当预测x+1,并算出值xv(+1)。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经理人从ɡ状态变成ɡ+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任务还在于将经理人从ɡτ状态变成ɡτ+1状态。为此,委托人应当“预测”xτ+1,并算出值xv(τ+1)。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经理人从ɡτ状态变成ɡτ+1状态及其所获得的代理过程的租金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而使企业“共同治理”控制系统SV出现一定的扰动,从而导致ɡτ发生偏差,但这一偏差应该是可控的,而且在允许的偏差域。否则,说明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参与人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企业的本质,使企业的治理结构出现了“硬伤”。一旦超过限度,企业所有者会剔除“噪音”。?
  通过分析得出,在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下,为实现上述行动,只有委托人掌握的信息量不小于代理人掌握的信息量,才能使代理人从ɡτ状态变成ɡτ+1状态,从而也使企业内生风险的化解变为可能。如果说传统治理理论认为委托人与代理人始终是信息不对称的,即委托人掌握的信息量小于代理人掌握的信息量,那么当委托人选择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使“委托人掌握的信息容量不小于代理人的多样性”前提成立变为现实有了基础。我们借助邓宏图等(2006)的模型,提出“委托代理信息包容关系转换”命题。?
  委托代理信息包容关系转换命题为:公司治理是一个包括委托人与代理人掌握信息在内的“双层气泡体”,两者信息包容关系相互随着时间互为“内外双层气泡”,他们彼此构成一个动态的均衡治理结构。在股东至上或两权制衡的治理模式下,假设委托人掌握信息和代理人掌握信息分别为双层气泡的内层泡和外层泡。随着“共同治理”被委托人看成企业关系投资,并作为外部市场的替代机制或内部治理互补机制(李有彬,2006),原有内层泡信息就会生长,当接近外层泡极限时,若外层泡信息不能继续膨胀将被内层泡覆盖,公司治理由传统意义上的均衡转向现实中的非均衡。这种情况的发生之所以讲是公司治理的非均衡,是因为从一个侧面看,如果代理人不能形成新的信息,代理人即便实现从ɡτ状态变成ɡτ+1状态,也不能保证从ɡτ+1状态变成ɡτ+2状态,……,进而不能保证一定推进企业发展。所以,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可兼容信息空间中,代理人必须要进行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惟有如此,才能接着出现新的内层泡突破外层泡,再实现新的均衡。也即只有当委托人(代理人)的信息生长速率大于代理人(委托人)的信息生长速率时,代理人经营活动(委托人激励过程)才会在委托人控制(代理人寻租)的压力下做出一个连续性、适应性的反应,以使委托代理在新的高度实现均衡。? 中国大学排名
  
  五、结论?
  
  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委托代理理论可称为不完全契约理论,主张在自然状态实现通过再谈判来解决,不能规定各种或然状态下的权责,因此重心就在于对事前的权利(包括再谈判权利)进行机制设计或制度安排(杨瑞龙、聂辉华,2006)。本文是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扩展,它以降低或化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内生风险为出发点,运用经济控制理论和混沌理论,使委托代理的理论建立在“有限性”这一更符合实际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了委托代理理论的可操作性。这对于降低经理人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减少外部监督扭曲成本和内部监督不足成本,激发代理人的创造力,构建和谐的市场主体运行机制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陈汉文,刘启亮,余劲松..2005.国家、股权结构、诚信与公司治理[J].管理世界(8). ?
  程新生.200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4). ?
  邓宏图,康伟.2006.地方政府、制度、技术外溢与企业集群的默示性知识[J].管理世界(2). ?
  杜胜利,赵柳婷.2005.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高管人员及CFO制度特征分析[J].财政研究(3). ?
  多纳德•海 等.2001.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499-507. ?
  李风圣.1999.译者前言[M]//科斯,哈特 等.契约经济学.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李有彬.2006.公司治理与投资理论视角下的关系投资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 ?
  林溪发.2005.对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再思考[J].商业时代(35). ?
  平新乔,范瑛,郝朝艳.2003.中国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1). ?
  青木昌彦.2001.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81-284. ?
  沈满洪.2006.水权交易与契约安排[J].管理世界(2). ?
  思拉恩•埃格特森.2004.经济行为与制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42. ?
  汪伟,金祥荣,汪淼军.2006.激励扭曲下的管理层收购[J].经济研究(3). ?
  伍中信.2005.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10). ?
  谢林.2005.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6-98. ?
  杨瑞龙,聂辉华.2006.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 ?
  詹姆斯•格莱克.1989.混沌:开创新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98-102. ?
  张维迎.2004.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418-431. ?
  周守华,杨惠敏.2000.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9). ?
  AYRES I, CRAMTOM P. 1994.Relational investing and agency theory[J].Cardozo Law Review, 15:1033-1066.

上一篇:浅析证券内幕交易的心理分析及防范措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