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收敛性的实证分析(2)

2013-06-28 01:04
导读: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2010《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中农村金融图集收集的2006~2009年各个县市的银行类和经济类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2010《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中农村金融图集收集的2006~2009年各个县市的银行类和经济类统计数据。本文中县(市)的界定来源于《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剔除统计偏差的异常值后,共计1875个县(市),4年共有7500个样本。

  三、实证分析

  1.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统计描述

  经过对样本比较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样本标准差最大,达到0.89347,其后下降到0.62613,但是,从2007年到2009年标准差上升,达到0.73364,因此,从总体上看,不存在农村金融发展的σ收敛趋势;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西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均值较高,平均达到1.611,同时变异系数最高,平均为0.574556,这表明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同时发展不均衡。中、东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均值相对较低,分别为1.35471和1.21518,但是相对西部来说,中、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相对均衡,变异系数分别为0.482155和0.454533。

  2.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绝对收敛性分析

  本文要研究的金融收敛性,是指金融发展水平越低的县,潜在金融发展速度越快。为此,本文利用2006~2009年各县的金融相关比率变化度量该时期内金融水平的发展程度,各县金融发展水平的初始值为2006年的金融相关比率值。回归方程采用Sala-I-Martin的β绝对收敛方程。这里为第i个县的对数化金融相关比率变化,即为2006年第i个经过对数化处理的金融相关比率值。金融相关比率前面的系数为负,并且系数都是显著的。

  因此,从整体上看,2006年到2009年间我国县域金融的发展是收敛的,同时收敛速度与初始值相关,这意味着县域金融的收敛属于β收敛,即原来金融发展水平越低的县,这四年内金融发展水平增速越快。由此认为我国县域经济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β绝对收敛的趋势。

  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俱乐部收敛性分析

  整体上我国县域金融的发展呈现β收敛的特征,那么地区之间是否有所差异呢?下面设置虚拟变量对东、中、西部县域进行分析。

  设west=1表示西部地区的县,设east=1为东部地区的县。回归方程如下:γi,t+T=c+α1west+α2east+α3logFIRi,t+α4west*logFIRi,t+α5east*logFIRi,t+εi,t这里α4和α5分别度量西部和东部地区相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收敛(发散)的相对快慢程度,该值为正,说明该地区相对中部地区更加发散;该值为负,说明该地区相对中部地区更加收敛,该负值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其收敛速度越快。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对应的系数都是显著的,west*logFIRi,t和east*logFIRi,t分别表示东部(east)和西部(west)与logFIRi,t的交叉项,考虑到虚拟变量的取值情况,只有中部地区对应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表现出收敛性,西部地区呈发散状态,但是趋势不明显,东部地区呈发散状态。

  这表明了我国区域间农村金融发展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4.结果分析与讨论

  以上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总体不存在收敛性,但是呈现出β绝对收敛的特征,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依次递减,区域间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现有文献基本上把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距的成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外生性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大环境,二是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倾斜。本文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在当前县域宏观经济发展等因素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下,县域产业多元化发展,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县域经济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也将会导致房地产、基础设施需求潜力巨大。

  仅仅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据测算,未来10年内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合计需投资45694亿元,综合起来每年的基础设施信贷需求就将超过2000亿元。以前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无疑将更多地受益于这一发展,从而导致金融相关比例上升,而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相对东、西部地区更为均衡,这也必然使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相对东、西部地区更为均衡,因此表现出明显的收敛性。内生性因素可能是上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倾斜的财税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多方面的倾斜制度,这引发了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间平衡。这种差异的缩小可以归结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此外,人均受教育程度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11]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我国农村各个地区教育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也部分解释了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呈现的特征。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来自我国2006~2009年1875个县(市)的数据,以金融相关比率为衡量指标,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不存在收敛,但呈现出β绝对收敛的特征,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依次递减,分区域的实证分析表明了区域间农村金融发展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的特征:中部地区收敛,东部地区呈发散状态,西部地区也呈发散状态,但趋势不明显。本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结论似乎与已有的文献对全国金融发展研究现状所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本文分析认为,当前的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当前的县(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倾斜有关系。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也必然导致其农村金融发展更快地趋于收敛。本文以上的结论和分析暗含了如下的政策建议:1.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一头连着农村,肩负着带动农业转型、农民转移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历史重任;一头连着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县(市)集中了我国3/4的人口,吸纳了65%的农村劳动力,加快县域内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必将增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在结合区位优势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和传统产业优势挖掘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农村生产与生活型服务业、资源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工业配套产业、农村物流业等非农产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实现县域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趋向协调。县域经济的壮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增强。

  2.建立互补有序、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有效缩短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提高农村金融体系效率引导金融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是各个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和货币政策工具具体解决“资金外流”和“信贷歧视”问题。用财政和金融调控手段促使金融机构按照存款比例对辖区发放贷款,尤其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欠发达地区;降低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提高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一方面要鼓励和吸引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不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应发展各种所有制类型的小型金融机构,特别是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农村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和小型金融担保公司;创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组织结构。金融组织结构的创新主要包括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新的产权结构的调整、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层级的变化、分支机构的存量调整和增量改善。创新的结果是优化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和产权结构。

上一篇:构建中国金融压力指数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