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成长与银行业的创新(2)
2013-08-11 01:12
导读:形式,相应地,由于内源融资的资金总量有限,就必然制约民营中小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因此,融资结构不能进化就必然抑制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成长。 目
形式,相应地,由于内源融资的资金总量有限,就必然制约民营中小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因此,融资结构不能进化就必然抑制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成长。
目前,大量起点高、技术含量大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正在酝酿和萌芽,现代高科技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只有获得充足的资本的支持,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许多八十年代就已经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已经步入了快速成长的轨道,面临着第
,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也需要金融业为其提供大量资金。如果融资难,二次
的民营企业和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就会受到严重制约,进一步会影响到宏观的健康运行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然而,如前所述,现有的正规融资渠道根本无法满足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
3、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金融体系的强大支持,另一方面正规对民营中小企业几乎没有金融支持,这一强烈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中国民营企业贷款难,迫使它们转向民间高利贷筹资,高利贷的高利率增加了民营企业间接融资的。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何在?追根溯源,在于国有体系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多种歧视以及相关的成本、风险与收益比。
所有制歧视:国有银行尚未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运营,政策性贷款的比重仍然较大,由于民营经济长期处于“补充”地位和国有银行的“恐私”,正规金融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有制歧视。
信用歧视:民营中小企业资信能力较差。缺乏信用担保、信用识别难和信用水平低下是银行不愿给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重要原因。银行出于保证金融安全,多对民营中小企业惜贷。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贷款期限结构歧视:现有正规金融体系只是对民营企业开放了短期信贷业务,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民营企业成长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企业规模歧视: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分离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像海尔这样的著名企业,是银行争贷的对象,不存在融资难问题;第二层是已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资产和信誉的企业,也是银行争贷的对象;第三层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出于信贷安全性考虑,银行普遍对大企业“争贷”和对小企业“惜贷”,表现出一定的规模歧视。
地域歧视:大中城市资金充裕但县以下地域资金匮乏。近年来,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深入到县以下地区开展信贷投放业务,信贷资金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一些县以下地域甚至出现资金供给空白。
成本收益比不对称:规模较小的企业在贷款问题上要和大企业一样进行风险评估,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评估成本和单位风险系数要比大企业的高许多,但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收益却比大企业小许多,所以大银行倾向于向优势项目和大型企业贷款,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
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特点:规模小,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开拓能力弱,市场竞争力差,市场淘汰率高,风险承受能力弱,可抵押资产少,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资金需求数量少频率高等,导致贷款风险系数大,成本高,大银行不敢轻易放款。
种种歧视的存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伴生现象,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经过银行业和各类企业的共同努力会逐步在市场化进程中消失。成本、风险和收益比是市场机制风险和效率的指标,这些指标是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约束下进行行为选择的指示器。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主体会根据这些指示器所反映出来的市场行情进行各种必需的市场选择。对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来说,既然大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成本高,风险大,就应当由中小银行来履行这一服务,中国金融业的结构性缺陷只有通过市场化、民营化来消除。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综上所述,由于诸多因素,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一个瓶颈。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只能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国内金融业改革和向国外金融业开放,促进中国民营金融企业的生成和成长。
三、 中国民营企业应当在金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民营经济已经占GDP的70%,但民营经济在金融领域的比重几乎等于零。这就是说,中国民营企业在过去的20多年主要在非金融领域生成和成长,这对中国民营企业过去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个缺撼,但对中国民营企业未来的成长来说正是个尚待开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现有的银行体系给民营银行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白,民营资本应该尽快组建民营银行抢占这一市场,填补这个空白。中国民营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成长,完成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其意义不仅是民营金融企业的成长本身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前述中国金融业的结构性缺陷问题,进而也解决了非金融领域的中国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可谓一石三鸟。
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来看,中国民营企业在金融领域中的生成和成长的现实选择是:
1、把已经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得到认可的民间金融机构改造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法律要求的民营中小银行
在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民间借贷市场十分活跃。浙江台州等地区创立的金融社区服务模式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形成了民营企业与民营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目前在存贷款总额上都大大超过了国有银行,而且信贷资产质量非常优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浙江台州的城市信用社,这个民营银行只有2%的坏帐。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出现是由于正规金融市场既不能满足民营者的投资欲望,也不能满足民营融资者(民营企业)的资本需求,民间资金的供求双方只能在既有正规金融体系业务范围之外或旁边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从而拓展了新的金融市场空间。但是因为这类融资活动还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基本上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缺少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高利贷等违法活动就在所难免。同时这种刚刚兴起的民间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很低,是依靠血缘、亲缘、朋友关系和地域关系而非信用关系运营的,因而与现代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通过规范和重构这些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和法律行为,就可以把它们改造成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和民营中小企业需求的民营中小银行。
2、创造小流域金融微循环体制
创造小流域金融微循环体制(比如互助性、合作性的金融服务机构和模式),使本地区、本社区的资金能够在本地区、本社区内循环流动,服务于本地区、本社区民营中小企业对金融的需求,作为整个金融业资金循环的微观基础,可以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只“抽血”不“输血”的局面,从制度上保证各地区、各社区的民营中小企业就地解决资金供给。
3、完善金融中介组织
加快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民营化、社会化、市场化改造步伐。一是成立风险担保机构,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担保领域,通过市场化运作化解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营风险,降低银行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信贷的风险系数、评估成本,从而促进银行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放款的力度。
二是组建民营“金融公司”,从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批发”资金,再以“零售”的方式贷放出去,其中的“批零差价”成为“金融公司”的运营费用和利润来源。国外的金融公司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资产状况、信用状况了如指掌,对市场的行情很熟悉,它们的小额放贷业务,风险控制比较好,运行比较平稳,既降低了大商业银行发放小额贷款的成本和风险也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客户对资金的需求。相信我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