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讨论
2013-10-03 01:09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讨论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存差 资源配置 创新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存差 资源配置 创新
论文摘 要:要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政府和金融系统各司其职,共同努力,着力改变我国结构失衡以及在分工中的不利状况,改善金融生态,健全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大力发展相关要素,促进银行经营战略转型,调整业务结构和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合力破解我国的流动性困局。
一、当前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体制性信贷膨胀及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着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从近年国内金融的运行情况来看,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却日渐突出,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存差越来越大。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显示,截止2006年3月末,全国各项存款达到318271.65亿元,各项贷款为218787.44亿元,存差为99484.21亿元,而2000年末至2005年末存差分别为31302.47亿元、43586亿元、24433.28亿元、50592亿元、64622.49亿元、93370.07亿元,2001至2005年,金融机构存差增速分别为28.1%,39.24%,16.07%,27.7%,44.49%;二是银行存贷比越来越低。金融机构存贷比从2000年到2006年3月末依次降为80.26%,78.2%,76.2%,77.04%,74.5%,68.9%,68.7%;三是超额准备金越来越高。1995年,商业银行有价及占资金运用的比率仅为5.7%,但到2005年这个比率已经达到26.1%,投资货币与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转移流动性压力的重要手段。但2005年3月中央银行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后,推动了这个货币市场利率的持续走低,长期债券到期收益率下跌,收益率曲线变得平坦,市场收益率波动风险加大。在此前提下,尽管超额储备的收益率仅为0.99%,商业银行的资金仍然开始向收益相对稳定安全的超额储备集中。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17%,有2万多亿元的资金转存中央银行,体现出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找不到合适的运用渠道。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笔者认为,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迫使基础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加。自2004年5月起,我国贸易差额已经连续两年多表现为顺差,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已达1098.5亿美元,超过2005年全年贸易顺差总额,创新高。至2006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而投放的基础货币也相应的大幅增加,目前,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这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二是资本充足率约束促进银行惜贷行为明显加大。按照《巴赛尔协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要求,我国2004年初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办法》,切实加强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和考核,多数银行采取控制信贷规模的方式确保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从而降低了贷款投放。同时,由于风险控制手段与风险定价能力欠缺在资本充足率以及银行改制的约束下,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信贷投放趋于审慎。相对于存款超常增长,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已成必然;三是直接投资市场不发达导致银行存款大幅增加。近年来,受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股市依然持续低迷,虽然近期因大盘股拉动股指节节攀升,但大多数股票却下跌,投资者往往却步;银行理财产品刚刚起步,品种单一,受益小于投资者预期,投资者投资的意愿不强烈;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市场不被大多数人认知。加之我国目前养老、医疗、住房、、
就业体制不建全导致居民消费欲望下降、储蓄动机增强。由于我国直接投资市场不发达,投资渠道匮乏,公众将大量维持生计的货币资金转化为的银行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截至2006年3月末,商业银行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5.28万亿元,储蓄率过高已成为银行资金宽松、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四是直接市场加快发展迫使银行信贷市场空间明显压缩。债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企业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产品的不断涌现,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允许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为非金融企业开拓了一条直接融资的新渠道,因发行手续简便、发行利率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低,受到企业亲睐,对商业银行贷款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加剧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压力。“十一五”时期,随着股票市场改革逐步到位,资本市场必将呈现更大的发展,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市场空间将面临更大的挤压;五是现有经营模式与增长方式不合理促进流动性过剩发生。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未摆脱传统的“存款第一“和以信贷资产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以及高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长方式。在此条件下,一旦存差扩大,必然带来流动性过剩问题;六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促进了流动性过剩增长。2004年至2005年,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三大国有商业银策性剥离不良贷款近1万亿元,
注资和国外战略投资者投资约合人民币6000亿元,除补充资本金外,也相应大幅度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风险探讨 1.危害金融体系稳定,不利于经济发展。银行流动性过剩与社会资金流动性过剩直接关联,且相互作用。目前,社会资金流动性持续过剩,而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就会引起投资过热,当市场不能有效、合理的消化过剩资金,就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具有结构性特征,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过剩问题,带有许多非理性特征,货币流动性过剩与有效资本相对稀缺同时存在,造成这种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资产的分布失衡、期限失衡和资本形成机制效率不高等。其根源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为货币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同时货币流动性过剩又反过来恶化了经济结构性失衡,产生了相互背离的效应,使经济出现局部过热和部分产能过剩。这样,直接危害金融体系稳定,更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