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风险进行管理的对策
(一)对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的管理主要在于分析环境的状态、发展趋势,充分估计国际和本国经济环境变化对本行相关业务的影响程度。对环境风险主要依靠专家来对其一做出评价面对转轨期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态势,银行特别要注意对国民经济总体形势的把握,充分估计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对环境风险的分析,理性对待环境和经济形势。要防止盲目跟风,被经济形势所左右,从而使自身陷入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多重风险之中。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承担经济增长的资金供应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社会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考察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可以发现,如此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并不是均衡分布,最为密集的时期就是经济大起大落时期:1992~1993年、1997~1998年,这使得商业银行承担了整个经济波动的风险。2003年以来,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甚至出现部分行业过热中,银行贷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国家实行了宏观调控,贷款总量增幅下降,但是下降的主要是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一直保持着明显的增幅。中长期贷款相当一部分是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必然会在银行系统增加不稳定因素。
(二)对主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要有效防范主体风险,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范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的风险,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防止滥用职权、人为疏漏可能造成的主体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还要求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关制度的配合。
其次,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内部控制并非是专门针对防范主体风险,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强调了工作的系统性、透明性,对防范由于银行内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合理、人员不负责所引起的风险有着特殊的作用,真正可以实现以制度来规范工作、约束员工,降低主体风险的发生几率。
第三,要积极探索防范操作风险的方法,加强对工作程序的控制和相关人员的约束。(1)银行必须更新程序使用手册,也就是说银行必须审核所有流程并做成记录文件;(2)对每一项流程,指出所有有潜在失效可能的流程节点并提出可以适用的机制;(3)每当事件发生,其性质及相关的损失影响都应妥为记录;(4)银行必须进行监管,以防逾越限制的情况发生。
(三)对客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对客体风险的管理向来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客体风险中,信用风险的管理地位最重要。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防范及转移机制,不能通过外部的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所以,加强内部评级及消费者信用分析系统的建设在目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无疑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存在着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评定信用风险,需要大量的各类企业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的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在计量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又面临着技术专家匮乏的问题。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有鉴于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目前应以传统方法为主。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组织架构,界定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其他职能部门之问的分工合作关系,为科学、规范地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提供制度上和机构上的保证。其次,在贷款审核阶段,将贷款对象的情况充分利用定性与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尤其加强对借款企业法人的考察;在对贷款进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模型度量信用风险,分析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控制不良贷款率。第三,根据自身情况特别是有关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及时采用现代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实现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的不断更新要加快有关数据库建设的步伐,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关计量模型的研究和开发。第四,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适应信用风险管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