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针对两个样本分别作结构方程分析。首先比较了拟合指数(表3),发现在重度和轻度信用卡使用样本下,各项拟合指数与冲动性购买总样本略有下降。我们进一步比较路径系数和P值发现(表5):
重度信用卡使用者中的权力—名望、忧虑与冲动性购买之间的路径关系具有正向显著性度,而在轻度信用卡使用者中是不显著的,因此,假设H5,H7得到支持,假设成立。
轻度信用卡使用者中的不信任、保持时间与冲动性购买之间的路径关系具有负向显著性,而在重度信用卡使用者中是不显著的,因此,假设H6、H8得到支持,假设成立。
通过运用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来分析与验证信用卡使用对变量间的调节效应。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测量等同需通过多个步骤,按照条件逐渐苛刻,可分为模型形态相同检验、因子负荷等同检验、误差方差等同检验、因子方差等同检验和因子协方差等同检验(侯杰泰,2002)。根据本研究需要,只检验信用卡使用对路径系数的影响效应,故只进行前两种检验。首先对模型形态进行检验,即两组同时估计但不设限制,各项指数均拟合得良好,说明从模型形态上看,该模型在重、低信用卡使用样本中具有普适性。然后通过进一步地限制两组的因子负荷相同(见表4),Δχ2(13)=13.87,该数字在P<0.0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说明因子负荷等同检验不能通过,也就是说,在信用卡使用的调节效应下,模型的路径系数显著性发生了变化。于是,我们探求哪些路径发生了显著性变化。
首先检验H5,即权力-名望到冲动性购买的路径系数,设定该系数为常数,把其他路径系数自由,结果如表4所示,Δχ2(2)=36.89,在P<0.01水平上显著,同理检验其他三条路径系数发现,同样在P<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说明这四条路径系数产生了显著性变化。通过分析,说明前面对模型MH和模型ML的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成立,信用卡使用对模型具有调节效应。综上,本研究路径分析系数与验证结果见表5。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并实证检验了金钱态度和信用卡使用对大学生冲动性购买影响的理论模型。得到以下结论:①信用卡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出现;②对于持有不同金钱态度的人群而言,因为信用卡的使用,对冲动性购买起着调节效应的影响。
(二)政策与策略建议
由于信用卡本身对于大学生并不必然导致“冲动性购买”和“非理性消费出现”,只有在符合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看重金钱能够带来身份、地位这些“荣誉”,并将金钱视为忧虑和免于忧虑来源时,才会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出现。因此,为减少大学生成为持卡人后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对大学生正确的持卡消费。发卡行应联合学校当局参与教育与大学生持卡后如何正确进行消费的教育。我们认为,这类教育要收到预期效果,至少要突出这些内容:①消费的性合理教育——不超过个人与家庭负担能力;②幸福观教育——高消费虽能够带来享乐但不一定意味幸福,对和人类能做出有益贡献者才能拥有真正有意义的幸福人生;③常识教育——使大学生具有一些企业营销常识,即企业采用营销刺激措施对产品所进行的宣传仅仅是企业的一种营销策略,而非社会公理;④家庭责任教育——懂得向父母感恩而不是更多索取,在家庭收入限制内,要有使每个家庭成员都享有与收入相符合的生活质量的“责任感”;⑤理财教育——培养大学生理财意识和掌握基本理财方法,以保护大学生现在和未来的信用与资产,并确立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
2.政府、要共同监管大学生信用卡的发放过程。政府(银行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与学校应该共同规范大学生信用卡发放过程。银行确定发卡对象必须要求掌握在校大学生真实还款能力并设定相应持卡和“透支”的限制“门槛”(如家庭平均收入达到相应水平)。这一方面可减少发卡行的风险;同时,也是银行应该履行的商业和社会责任。我们建议,应实行对大学生发卡和允许的“透支额度”必须征得学生家长或其主要经济来源人同意的原则。
3.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允许对大学生发卡的商业银行都应逐步建立大学生信用。应记录这些关键信息:①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②不良信用行为(如拖欠行为,舞弊行为等);③家庭经常性收入额等。这样,加上银行对持卡账户的动态跟踪,可防止大学生持卡人“恶意透支”行为出现,也防止了大学生本人冲动性不合理消费行为频繁出现。
4.加强大学生信用卡产品的学习功能。目前,信用卡产品的附属功能仅仅局限大学生生活娱乐方面,而当前大学生的合理花费又主要集中在学费、上补习班费、考证费用、购书费用上。因此,银行应拓宽信用卡业务渠道,使更多需要汲取知识而又一时缺乏资金的大学生能够利用信用卡“透支功能”进行学习,更大程度上发挥大学生信用卡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Anderson,James C.,David W.Gerbing,1998,“Structural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03(3),411-423.
[2]Bagozzi,R.P.and Y.Yi.,1988,“On the Evaluation of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Science,16,74-94.
[3]Baron R M,Kenny D A.,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51(6),1173-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