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1)
2014-04-29 01:30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摘要: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最古老的风
内容摘要: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最古老的风险种类。但是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相比,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理解、认识和管理都处于较低水平。操作风险频繁引爆,破坏力量之大令人震惊,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最古老的风险种类。但是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相比,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理解、认识和管理都处于较低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已经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巴塞尔委员会在2002年举行过一次全球操作性风险调查,被调查银行共计报告47269起损失金额超过1万欧元的操作性风险事件,平均每家银行发生操作风险事件528起。操作风险频繁引爆,破坏力量之大令人震惊,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研究和管理的最新动态
近几年,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研究和管理取得重大成就,其主要体现在巴塞尔委员会和各类银行业协会的报告(协议)上,反映于国际活跃银行的突破性探索中,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次
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则认为,操作风险是与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包括来自操作业务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来自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出发,强调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与人、流程、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操作风险作为有别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独立的银行风险种类得到普遍认同。国际银行业认识到,操作风险分布于银行业的各个经营管理层次,贯穿于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无法创造利润,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存在通过有效管理而获利的可能。一些银行已将操作风险置于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样重要的地位,开始建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制定并完善识别、评估、监测和缓释操作风险的原则、政策和方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强调必须对操作风险进行合理分类和准确描述
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准确把握本行操作风险的类型和特点,区别本行操作风险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异同。国际银行业较认可的分类结果大体可归纳为:人的行为和动因:犯罪、有意差错、无意差错。流程:流程设计不合理,流程执行不准确、流程执行的信息披露不适当或不充分。技术:系统规划不合理、软硬件不支持、信息安全无保障等。事件:社会与法律责任;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政府行为和
政治风险;自然灾害等。
积极开发和引进操作风险测量技术
国际活跃银行一致认为操作风险需要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量。定性方法主要是依靠内外部审计报告、管理报告、财务报告、政策规定,由专家评估操作风险,估计风险损失大小。定量方法的关键——操作风险计量技术目前仍处摸索阶段,但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看齐的发展方向十分明确。新资本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三种估计方法:基础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国际活跃银行还提出了其他一些模型方案,比较著名的有损失分布法、因果关系模型法等。整个银行业之所以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测量模型,主要因为操作风险的模型基本由各家银行自行研究建立,所依赖的内部历史数据与其他银行区别很大,对各类操作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大小的分析判断都不尽相同。
建立资本约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框架,并对其分配资本,提高资本对操作风险的敏感度。分配资本的重要基础是操作风险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国际活跃银行主要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操作风险分配资本,目前以使用基础指标法和标准法的居多。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活跃银行也在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比如:由董事会审批操作风险管理战略,高级管理层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业务部门直接控制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研究制定测量和监控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提取适当的资本准备),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成效进行及时检查和评估等。操作风险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案要案屡屡发生,操作风险越来越吸引社会关注。操作风险之所以近年在我国银行界大量出现,存在多方面原因。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首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管制松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已经形成。社会与经济环境迅捷变化,而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知程度更新缓慢。其次,基于信息技术的飞跃,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产品、服务的复杂性大大提高,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演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这种技术变化。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具有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特征,在经济扩张周期中,各项业务往往超常规发展。在认识不到位、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的条件下,发生操作风险和造成事实损失的可能性必然增加。
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活跃银行相比存在以下不足:
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偏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疏于操作风险管理。无论是制度规则、认识水平都比较低。相当一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尚没有将操作风险视作一个独立的风险来认识,既不了解操作风险内涵,也不掌握操作风险边界。将操作风险管理仅仅停留在内控和审计的层次上,不知道操作风险也是可以量化计算和分配经济资本的。银行内部缺乏严格的自律和他律机制,有章不循的现象时有出现,对引发操作风险的行为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责任追究。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