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民企现象及需关注的问题 (1)(2)
2014-06-16 01:25
导读:这种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之声,表明控股方获得控股权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目的,即究竟是扶持上市公司做强做大,还是以上市公司作为敛财的
这种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之声,表明控股方获得控股权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目的,即究竟是扶持上市公司做强做大,还是以上市公司作为敛财的渠道。诚然,控制方最终希望借助资本市场寻求对前期投入的套现,是完全正当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 问题 是不能仅仅为了套现,甚至不惜采取欺骗手段圈钱。
上述问题较多地出现在民营上市公司身上,就难免使市场对这类 企业 的道德约束产生怀疑。实际上,长期以来,私人或民营企业的信用状况一直为舆论所诟病,这也是银行不愿为其贷款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本市场的 发展 与政策的放宽,民营企业更加钟情于证券市场。而 目前 国内资本市场运作条件并不成熟,相关的 法律 、法规也不十分不健全,因而就难免出现运作的不规范,或给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有可乘之 机。在收购资金方面,买壳上市一般要求收购方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因为买壳需要付出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元的巨大资金成本,使本来资金就很缺乏的民营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就容易出现了买壳后急于套现的现象,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而购并市场不发达,投资银行功能不健全,不仅加大了购并难度和风险,也使得后续运作缺乏指导和约束,从而使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缺乏有效的保护。实践证明,信誉必须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缺乏制度保证的信誉是难以持久的。股份制公司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的制衡、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当然,从整体来看,上述问题并不进入证券市场是民营或家族企业的主流。其实,国内投资者对私人或者家族控股这个问题如此敏感,甚至认为它比国家控股更加可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投资者的现实考虑,也有心理上的作用。从现实看,中小投资者在投资这类股票时,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因为发起人的股权获得成本远远低于投资者购买新发行股票支付的成本,这种现象在新股发行实施核准制后显得更加严重,投资者购买新发行股票的成本甚至是发起人成本的几十倍,如用友软件就高达36.5倍,这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价值高估的可能,中小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是否能够给予足够的回报, 自然 容易产生疑问。从普通投资者的心理接受程度上看,对于一经上市就一夜暴富的上市公司发起人,心理上产生不平衡也是可以理解的。如用友软件的私人股东就从上市前的5000万左右个人财产(含资产评估增值)增加到上市后50亿的财富,增值高达百倍。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然而,新希望上市后保持的业绩持续增长、创智借壳五一文后给传统上市公司带来的巨大变化等类似案例,已经为民营企业在证券市场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相信,随着民营 经济 的发展和国家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扶持,以及二板市场即将出台等形成新的市场环境,所有这些会使民营企业登陆证券市场形成新的热潮。而随着更严密的法规陆续出台,对上市公司运作也将起到规范作用,从而为民营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谋求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于内部人控制
现在,企业经营者或管理层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越来越多了。对于管理层收购,虽然它可以帮助解决股东监控成本过高,经营者缺乏有效激励的问题,对协调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有重要作用,但 总结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监管手段和监管经验的有待提高,以及 社会 信用环境的恶化和普遍存在于民众中的短期行为心理,在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内部人控股制度,在我国就很难行得通。比如,美国公司法规定,当内部人持股的比例超过一定数额时,内部人就失去了在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而我国的相关法规就没有这种规定。即使是国外已实施多年的独立董事制度,现在开始引入我国上市公司并在部分公司开始运行,也不过是一种意见性、引导性的规范,并不具备法律保证;而且,从部分公司的实践来看,其装饰的成
共4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