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在基金经理人效用函数为指数效用函数、投资基金价格服从几何布朗运动的条件下,基于市场存在交易费用及投资期限无限情况下的最优套利策略,就各参数对最优交易策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在无风险资产和多种风险资产之间进行资产组合。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最优套利策略;几何布朗运动
一、引言
中国投资基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8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种类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6年8月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已从1998年年初试点时的5家增加到57家,共管理202只开放式基金、54只封闭式基金,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4566亿份,净值5307亿元。投资基金在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上已出现不同的特色,除股票基金外,还出现了债券基金、指数基金、伞形基金等新产品。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具有通过资产组合分散风险、通过专业化管理降低交易费用和投资表现通过基金的价格容易评估的特点,受到广大散户及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而且基金的投资表现也不尽人意。常巍、方健雯(2003)利用夏普指数和詹森指数通过T-M模型对市场上的20只封闭式基金的投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夏普比例来看,绝大多数基金在研究期间并未取得高于无风险利率的收益;从詹森指数看,指数型基金的阿尔法值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说明多数基金未取得超过市场指数的表现,也意味着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并不优异。
造成投资基金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金经理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原因,也有基金经理需对他们的投资行为负责方面的原因。当前国内对投资基金业绩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事后,而对基金经理投资活动过程的研究很少。正是基于这种情况,通过建立投资者决策过程的模型来说明基金经理如何通过基金交易来取得最大化的投资收益非常必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最优套期组合理论是与资产定价理论同期发展起来的。不确定下的最优套期组合理论源于Markowitz(1952、1958)和Tobin(1958)静态模型。Samuelson(1969)、Merton(1969、1971)利用离散多期模型分析了最优消费和组合选择问题,并运用连续随机方法给出了有限期和无限期条件下的解。Cox和Huang(1989)、Karatzashe,Lehoczky和Shreve(1987)运用鞅方法解决了最优消费与资产选择问题。在这些模型中,利用鞅方法解效用最大化而不需马尔科夫的其他假设。
Constantinides(1979,1986),Cvita与Karatzas(1996),Duffie与Sun(1990),Shreve与Soner(1994)研究了交易成本条件下的单个消费者的最优化模型。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条件下,在一定环境下,最优交易策略的最优时间间隔可以被任意选择为固定时间长度。Jouini与Kallal(1995)建立了交易成本条件下的无套利条件,结论表明,这个无套利条件等价于存在一个等价概率测度,该等价概率测度将交易证券的买价与卖价过程转化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