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2)
2014-09-23 01:43
导读:三、日本的量化宽松实践 虽然当前影响最大的是美联储实施量化的宽松,但是量化宽松的最早实践却是始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
三、日本的量化宽松实践
虽然当前影响最大的是美联储实施量化的宽松,但是量化宽松的最早实践却是始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相继破灭,日本进入持续衰退期。为了刺激投资和消费,日本央行在1999年2月实行零利率政策。零利率政策一度解除,但此后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在通货紧缩持续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居高不下,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日银被迫于2001年3月19日推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持续到2006年3月19日,这是史上应对“流动性陷阱”的首次尝试。
日银的货币政策目标由银行间隔夜利率转变为日银的活期存款余额,即各金融机构在日银开设的活期存款账户的存款余额,也即各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准备金余额提高意味着基础货币增加。从而达到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为此。日银增加购入金融机构手中的长期国债,将与长期国债等额的资金存入各金融机构在日银准备金账户,日银还于2003年6月起买进民间的资产担保证券,这意味着央行直接介入的债务链,日银甚至还直接购买商业银行的股票。
(一)对日本经济复苏的作用
在实施的最初阶段,尽管释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增加了流动性,但由于日本金融机构大量不良资产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银行惜贷情况严重,需求并未因低利率和资金充足而扩大,政策效果最初并不明显。但是充沛的资金满足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稳定了金融体系,随着时间推移,也间接地发挥了支持经济复苏的作用。
一是,对稳定金融体系起到很大作用。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极易发生银行挤兑并且扩散引发金融危机。实施量化宽松之后,由于市场流动性大增,短期利率下降,银行有大量资金以应付可能的挤兑。这样,量化宽松有助于降低市场的不安心理,防止了金融危机的发生。此外,流动性风险的降低和短期利率的下降导致长期利率的下降,股票和不动产等资产价格将会得到支持,因此量化宽松对抑制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从而避免金融危机也有一定帮助。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是,各项效应对经济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政策实施之初,预想的各项效应并没有发挥作用。最初几年,银行贷款反而呈现减少趋势,贷款额从2000年的463万亿日元下降到2004年的404万亿日元,物价指数依然负增长,并未达到走出通货紧缩的目的。其原因主要是,泡沫经济的破裂使日本金融机构背负了不良资产的沉重包袱,全国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01年达到8.4%,之后虽不断下降,但2004年仍达到4.0%。处理不良资产增加了资金的预备性需求,同时悲观预期也降低了银行发放贷款的意愿,货币乘数不断下降,抵消了基础货币的大幅增加。Miyako(2003)的研究表明,量化宽松政策受到了以下几个因素的限制,一是日本经济低增长导致的低预期收益率;二是对持有风险资产的谨慎态度;三是高不确定性;四是对流动性需求非常大。归根结底,还是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量化宽松在初期无法达到效果。
但是,随着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金融机构逐渐恢复中介功能,日本全国银行贷款额增长率从1998年开始的连年负值扭转为2005年10月的0.2%,2006年11月又升至1.2%,并保持增长趋势。日银通过承诺保持零利率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将中长期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日本十年期国债利率一直保持在2%以下,10年期国债与6个月短期国债的利差低至不足1个百分点。中长期利率保持低水平,起到了支持经济复苏的作用,随着外部需求增强,日本经济在2005年开始复苏,当年GDP增长率达2.8%,2005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更是飙升至4.2%,物价也开始上涨走出通缩。由此,日银在2006年3月结束量化宽松政策。
日本经济走出通缩,量化宽松到底发挥多大作用?日银预想的几个效应,是否真的发挥了作用?对此,存在着很大的争议。ugai(2007)对主要实证研究进行了,表明如果没有量化宽松政策,日本经济衰退将更加严重,但其最主要的作用还是稳定金融市场,预想的政策效应对经济复苏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总体上量化宽松对增加总需求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