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农业投入的金融支持总量远远大于财政农业投入总量,且增长势头强劲
如果从投入总量角度考察,自1992年以来,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系数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3年已达到3.2.1995年至2003年间,农业投入的金融支持总量的增长率平均为20.9%,比财政农业投入总量增长率高5.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远远大于财政支持力度,且金融支持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农业投入增长的所有来源中,农业的金融投入是主渠道。因此,构建农业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出路,在于完善农业投入的金融投入增长机制。
二、农业金融投入稳定增长依然面对诸多困难
1.农村金融机构面临诸多困境
我国农村企业的信贷硬约束仍然难以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仍然不能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农村金融机构承受着较沉重的不良资产,金融机构享受着来自政府的隐形担保,缺乏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竞争机制。
2.农村金融改革深化程度不够
我国的金融改革是以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市场化为中心而开展的,其过程就是通过建立各种成份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职能不同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现金融机构在数量的增长和品种上的多样化。但是,金融部门的量的扩张,并未带来农村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制度的深刻变化,中国农村金融交易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尚待深入。虽然因农业发展银行的建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种类增加了,但其机构总量却减少了。从1986年到2001年,农村正规银行的种类已由单纯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到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但机构总量却由97074个减少到86014个。
3.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一是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没有真正承担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农业发展银行不但资金来源不稳定,而且资金运用效益低下,“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不能实现。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弱化。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于实施国际标准、准备在国内外上市、消化不良资产的需要,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的同时,也收缩了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县及县以下机构的贷款权,较多地区,特别是传统农区的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县及县以下机构仅发挥吸储功能,每年由此从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三是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仍然是在政府隐形担保下运作,并且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形同虚设。出于自身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严重,致使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而真正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或个体经营户、农村小型企业常常难以获得贷款。农村信用社通过缴纳存款准备金、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引起的农村资金流失,估计每年在1000亿元以上。
4.农村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健全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很快,但农村企业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小。一是缺乏股权融资渠道,内部融资比例高。2004年,我国企业从国内外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占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低于10%.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372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仅有40多家上市公司。二是债务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长期严重滞后,农村中小企业,在进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融资又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得不以非正规金融形式融资,造成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5.农户资金融通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一种向农户持续提供政策金融的机制还不存在。2001年底以来,虽然农村信用社创新了贷款发放方式,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大大提高了农户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但是,由于单笔贷款的额度小、期限短,加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所以,农户的资金需求满足度仍然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