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外汇储备;消极影响;适度规模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连续多年保持国际收支双顺差(1998年除外),外汇储备也逐年快速增长,截至2005年底,外汇储备已高达8189亿美元。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标志,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但是,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引发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那么,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应为多少?本文根据相关材料,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一、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定量分析
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外汇资源的低效和浪费,应是中国最明智的选择。传统观点认为:一国外汇储备能够满足该国的2-5个月的进口用汇需求即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对外汇储备又有了新认识: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不能低于该国短期的外债规模,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但一些国际金融机构提出: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的规模应当能起到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事实上,由于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市场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交往程度的不同,因此对外汇储备的要求也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证券投资整体规模不大,外商证券投资收益汇出的用汇需求不大,所以这一因素可以忽略。另外,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刚刚启动,对外投资的用汇需求也不大,这一点我们同样忽略。因此,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用于满足以下四个方面:
1. 外汇储备支付进口用汇需求(D1)。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R.Triffin)教授在《黄金和美元危机》(1960)提出:若排除一些短期或随机因素的影响,一国的外汇储备与它的贸易进口额之比,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以40%为标准,以20%为低限。按单位时间(月)进口额来换算,约为满足5个月进口需要为标准,满足2个月进口需要为最低。
2. 外汇储备支付外债的能力(D2)。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一种新的关于外汇储备的理论观点,认为一国外债规模与储备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正比例关系,即一国应把外汇储备规模维持在其外债总额的30—40%左右。
表1单位:亿美元
进口总额 | 外债余额 | 外商直接投资余额 | GDP |
6601 .2 | 2810. 5 | 6224 .3 | 22257 |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2单位:亿美元
D1 | D2 | D3 | D4 | D |
1980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