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4)
2015-03-27 01:02
导读:于是在19世纪,产生了一大批有权有势,而且又极受尊崇的新兴阶级,这些人个个都很富有,其财富总和也相当巨大。他们拥有财产的形式并不是建筑物、
于是在19世纪,产生了一大批有权有势,而且又极受尊崇的新兴阶级,这些人个个都很富有,其财富总和也相当巨大。他们拥有财产的形式并不是建筑物、土地、企业或金银珠宝,而是一种权利,借助于此项权利,他们每年都可以获取一定的法定货币收入。这种在19世纪造就的特殊产物,成为那个时代值得炫耀的一个事物,结果中产阶级大都把他们的积蓄投入于此。习惯势力和令人满意的经历使此类投资在安全方面享有绝对令人信服的声誉。
在大战前夕,这类中介财产,由于价格以及利率的上升就已经开始蒙受损失(与19世纪中期的鼎盛时期相比较)。伴随着战争爆发而来的一些货币方面的变故,使这类财产的实际价值,在英国损失了一半,在法国损失了7/8,在意大利损失了11/12,而在德国以及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分裂之后又重新成立的那些国家,其价值基本上已损失殆尽。
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由于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所实行的货币政策的结果,使投资者阶级所有财产实际价值中的一个很大部分,被白白地拿走了。这种损失的发生来势迅猛,同时又与其他一些更糟糕的损失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单就这项损失将造成怎样的后果这一点来说,人们还没有充分地加以了解。但是尽管如此,它的影响已经使不同阶级之间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整个欧洲大陆,中产阶级在战前投资于债券、抵押或银行存款方面的积蓄,已经大部分或全部损失殆尽了。毫无疑问,这场经历将改变人们关于储蓄和投资的社会心理。这种过去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行为,现在却被认为是最不安全的了。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既不胡乱花费,也不“投机取巧”,只是“为其家庭谋求适当的准备”,他赞美安全,严格信守从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教训,以及老于世故的可敬信条。的确他是最不想侥幸获取财富的,然而结果却遭受了最严重的打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我们从以上所述能够吸取些什么教训呢?我认为主要的一点是,把19世纪发展而来(至今仍保留着)的社会组织体制同对货币价值的自由放任政策结合在一起的做法,既不安全,也欠公正。那种认为我们在过去的安排进行得很好的说法并不正确。如果我们想要把社会的自愿储蓄,继续吸引到“投资”领域,就应当使体现储蓄和投资的价值标准保持稳定,并以此作为审定国家政策的一个基本方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遗产法和复利累积结果的影响下,如果不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闲逸分子从从事企业经营的活跃分子收入中获取的份额相对过多时,的确应当重新分配国民财富;但是应当采取其他一些方式,使一切形式下的财富都受到同等程度的影响,而不应当单单使相对无所依靠的“投资者”遭受严重的损失。
2.企业家
长期以来,企业界和经济学家都持有这种观点,即价格上涨对企业有促进作用,对企业家有利。
首先,我们知道,价格上涨会使投资者蒙受损失,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中却是所得颇丰的。当货币价值下跌时,那些从事于企业经营的活跃分子显然会获取利益,因为他们每年从其所得利润中必须支付的货币数额是固定不变的,而随着货币的贬值,这项固定支出在其货币营业额内所占的比例必然会比以往下降。这种利益的享有,不仅发生于转变的过渡时期,而且当价格定位于新的、较高的水平以后,就原有的债务关系而言,这种利益仍然存在。举例说明,整个欧洲的农场主,凡是以前用抵押贷款方式购置土地来经营农业的,现在都会感到这种债务负担已经几乎不成为什么拖累了,但是他们在债务上的解脱是以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代价的。
不仅如此,在价格逐月上涨的变动时期,企业家还可以获得一个更大的意外财源。无论他是一个商人还是一位实业家,一般总是先买后卖,那么至少他的部分存货要面临价格变动的风险。因此,随着价格的上涨,他手里的存货也会升值,这样他就会处于“待价而沽”的地位,由此获取的利润将超出他原来的预期收益。处于这样的时期,做生意就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任何人,只要能借到钱,只要时运不是特别糟糕,都会从中获利,尽管这种收益对他来说是很不相称的。因此,当价格上涨时,借钱经营的企业家就会处于有利地位,他所偿还的货币借款,以实际价值衡量时,不仅没有体现出借款利息,而且比原先借得的本金还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