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效果冲击的理论分(2)
2015-04-29 01:21
导读:2.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 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良好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政策制定的适时、准确、科
2.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
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良好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政策制定的适时、准确、科学,而且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垄断权。这种垄断权即是法律赋予银行系统准备金供给的垄断权。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货币政策的制定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这就是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出于交易或进行资产组合的需要。由于货币来自于银行供给,使得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及相应的调节工具,对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显然,如果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减弱了,中央银行的这种垄断权自然就大打折扣,其货币政策效果自然受到削弱。而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正是降低了人们对银行货币的需求,使得中央银行的垄断权受到了挑战。这突出地体现在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传统银行货币替代品——电子货币的产生,冲击着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自主性。
根据货币理论,货币供给量Ms等于基础货币(B)与货币乘数(m)之乘积,即Ms=mB。基础货币就是中央银行在实行法定准备金制度下,为控制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而提出的一个特殊货币层次,它由流通中的现金(C)和银行准备金(R)构成,即B=R C。如果从货币供给层次M[,1]的口径来看,货币供给量又等于流通中的现金(C)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D)之和,即:Ms=C D。于是,货币乘数(m)可以表示为:

其中,C/D为通货比率,R/D为准备金比率。当电子货币出现并进入经济系统进行流通时,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就会发生变化。用E表示电子货币,此时货币供应量为:Ms=C D E。于是,货币乘数(m′)则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比较公式(1)和公式(2)可以看出,m′>m,即电子货币出现以后,货币乘数变大了。由于在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中,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仅是准备金比率(R/D),货币乘数的变大说明货币供应量脱离中央银行控制的程度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受到经济体系内部因素以及市场因素的支配。换句话说,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进行金融调控的能力在削弱。
此外,电子货币的出现,还会削弱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资产能力。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除了依赖于法律制度的保障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职能实施所必须的资金来源渠道(尹龙,2000)。[1]中央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基于其货币发行垄断权而获得的铸币税;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并大量流通,使得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垄断权受到挑战的同时,也减少了其铸币税收益。以法国为例,如果铸币税减少54%,其中央银行就不得不依赖于其他的资金来源(BIS,1996),[2]此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势必难以保证。不仅如此,电子货币对通货的大规模取代还会使中央银行的资产规模大幅缩减。例如在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如果电子货币完全取代了通货,央行资产将分别缩减87%、70%、40%和28%(MOODY,1996)。[3]央行资产的大幅缩减,也使其无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能。
3.虚拟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货币供求的稳定性
从货币供给来看,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交易品种,而且也增加了为交易提供服务的各种中介机构,其中的某些机构演化成了事实上的货币供给主体。如当债券代替短期的银行存款作为潜在的交易媒介时,发行债券的非银行部门就成为事实上的货币供给者之一;再如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商业银行成为了货币的供给者。显然,这些中央银行之外的机构对货币供给过程的介入,增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和控制程度。从货币需求来看,由于虚拟资本市场中的许多交易具有杠杆性,利用这种交易机制可以减少对交易性货币的需求;同时,虚拟资本市场交易的投机性,也使其吸收了大量的投机性货币;加之虚拟资本市场上各种资产的高度替代性及流动性,使得不同资产之间的转换在瞬间即可实现,这也使得货币用于交易、预防和投机三方面的需求结构始终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因而从总体上造成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