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效果冲击的理论分(3)
2015-04-29 01:21
导读:4.虚拟资本市场发展打破了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间的稳定联系 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在虚拟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
4.虚拟资本市场发展打破了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间的稳定联系
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在虚拟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根据一定的物价稳定目标来确定货币的供应规模及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因为货币只有在商品市场上才能被物价所吸收)。而在虚拟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通道是打开的,不同市场间的收益差别成为引导货币流动的指挥棒。当居民对商品市场产生较为悲观的预期,而资本市场具有稳定的收益率时,中央银行为稳定物价,希望进入商品劳务市场的资金会转而进入资本市场,此时会使中央银行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失效。为了使物价从低谷中走出来,中央银行就必须加大货币投放。但由于资本市场不可能永久地繁荣,一旦因某种因素而导致市场反转,货币又会从资本市场大量流出,其中的一部分形成对物价的追逐,推动物价上涨。因此,在虚拟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稳定之间没有经验可谈。如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国中央银行现金投放速度达到16%左右时,我国的经济应该是稳定增长的。然而从1997年以来的货币投放速度基本稳定,而物价稳定的目标却没有实现就是很好的例证。
5.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增大了货币政策效果的不可预期性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市场操作、调控官方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中央银行具有改变官方利率的能力则因为它是“高能货币”的垄断供给者。官方利率的变动通常通过两个渠道进行传递:一是货币市场。表现为官方利率的变动首先直接传导到其他短期批发货币市场利率,如不同期限的货币工具利率,其中包括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且这种利率的变化会进一步对长期利率产生影响。如果市场预期长期利率也会下降时,投资必然增加,使实体经济的产出水平扩张。二是资本市场。表现为官方利率的下降会促使虚拟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上涨,且这种价格变动能够改变居民的财富收入及银行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并通过财富效应刺激居民消费的增加;另外,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信号传递功能引起资源配置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企业成长效应的产生。而这一切的最终结果会表现为实体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使货币政策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得以实现。这一传导过程可用图1表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图1 利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传导
然而从发达国家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发达的虚拟资本市场使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并不如图1那样简单,而是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突出表现为利率对资本市场价格的影响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利率对虚拟资本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在下降;另一方面,虚拟资本市场价格的涨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加强。以美国为例,以前美联储调息对股市的影响很大:利率上调,股价通常大跌;利率下调,股价大涨。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利率上调,股价不跌反而上涨;利率下调,股价不涨反而下跌。之所以出现这种与理论分析相反的情况,主要是投资者将利率的变动视为判断美国经济景气状况的信号,而对利率变动本身的关注在下降。利率上调意味着经济具有增长趋势,而利率下调则意味着经济出现了衰退。显然,在利率变动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价格产生相反影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效果能否得以实现,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BERNANKE,Gertler,1999)。[4]
6.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使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效果受到影响
虚拟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通过财富效应、投资效应、企业成长效应等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由于虚拟资本的虚拟性,使其与实体经济又经常发生偏离。这种偏离更为常见的形态,就是产生了虚拟资产的价格泡沫;而价格泡沫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泡沫经济。由于泡沫经济危害的严重性,使得政府不得不对其予以高度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抑制。其中措施之一就是提高利率,但利率提高能否有效地制止泡沫的生长,则取决于利率的提升幅度能否改变资本市场上的收益预期。只要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收益(包括预期收益)超过短期利率水平,中央银行提高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就不会抑制资金继续流入虚拟资本市场。而一旦短期利率高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收益,则会使投资者对虚拟资本市场产生悲观预期,并不断离开资本市场。由于预期的自我强化效应,这种资产价格的下降又常以暴跌的形式出现,又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效应。可见,无论是资本市场处于暴涨阶段,还是处于暴跌阶段,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效果都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