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1)
2015-06-02 01:44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我国实行的主要是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而忽视了金融结
摘要:我国实行的主要是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而忽视了金融结构的差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金融结构差异的角度,结合我国中部六省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而且各省存在一定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的差异。文章认为,为促进中部六省经济协调发展,可以考虑在中部地区建立区域证券交易中心。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金融结构;VAR模型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尽管不同的学派采用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但是所有的研究都表明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而且对其中的原因分析都集中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方面。Carlino和Deft-na(1998)、Owyang和Wall(2004)从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分析了美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分析认为产业结构、银行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区域特点是货币政策产生区域效应的原因;Cecchetti(1999)、Guez-fuentes和Dow(2003)、Elboume和Haan(2006)等认为,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并且具体分析了金融结构的差异,诸如规模、集中度、银行的健康以及非银行金融资源的货币能力等,促使货币政策在欧洲各国的传导出现不对称。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影响。宋旺和钟正生(2006)、张晶(2006)从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汇率渠道出发,具体分析了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及出口额是否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结果表明汇率渠道不是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刘玄、王剑(2006),焦瑾璞、孙天琦和刘向耘(2006)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执行效果两个方面来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在传导机制上具体分析了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借款人净值理论和银行信贷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他们的研究比较深入、全面,但是缺乏实证研究。国内学者沿袭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表现来研究区域效应的分析角度是正确的,但是从研究前沿来看,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框架之下,而应该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转向金融结构差异的研究,特别是在导致银行信贷资金配给的区域性特征的研究上,要重视货币政策对银行、企业的金融行为的影响。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金融结构差异的角度,结合中部六省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二、中部六省的金融结构差异
(一)货币政策信贷传导过程中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除了传统的利率渠道或汇率渠道以外,还发现了对总支出具有直接影响的渠道——信贷渠道,信贷渠道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传导过程可以表述为:货币政策的变化—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证券价格的变化—企业净价值变化—银行贷款数量变化—投资变化—经济指标的变化。此渠道存在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的变动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影响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数量。银行贷款渠道的传导过程可以表述为:货币政策的变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变化—金融机构的可贷款数量变化—投资变化—经济指标的变化。此渠道存在的关键是银行的可贷款数量。从以上两个传导过程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中介,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中介作用最终影响社会经济指标。信贷传导渠道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取决于中央银行调整基础货币和基础利率后,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方向和力度,以及这种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有足够数量和合理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