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信用卡业务|信用卡高利率现象的理论探讨(2)

2015-06-07 01:39
导读:Calem 和Mester(1995)指出,维持较高信用卡余额的消费者往往也面临较高的搜索成本和转换成本,因为这类消费者在申请新卡时,银行很难辨别他们的换卡

  Calem 和Mester(1995)指出,维持较高信用卡余额的消费者往往也面临较高的搜索成本和转换成本,因为这类消费者在申请新卡时,银行很难辨别他们的换卡动机,因而可能性大大增加。此外,信誉较高的持卡人在转而投向其他信用卡公司时,将不得不放弃目前所获得的较高信用评级和累积起来的较高的信用额度,在利率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持卡人不愿意放弃这种“奖励”。Stango(2002)所做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信用卡市场上存在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是影响信用卡价格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到,信用卡持卡人面临搜索成本和转换成本,进而导致垄断租的存在,因而可以部分地解释信用卡高利率问题。但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搜索成本也随之下降,但信用卡利率依然维持高位,因而消费者搜索理论不足以解释信用卡利率行为。
  
  三 、逆向选择与信用卡利率
  
  (一) 基于消费者非理性的逆向选择理论
  Ausubel(1991)提出,可用基于某种非理性的逆向选择理论(adverse selection theory)解释信用卡的高利率现象。设想有这样一类非理性的消费者:他们并不打算用成本很高的信用卡透支消费,但后来发现自己还是不断地这样做。这类用户即为所谓的循环用户(revolver),不妨将其称为第一类持卡人(客户)。从银行的角度看,第一类持卡人是最优质的客户。他们以较高的利率借款,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偿还贷款。同时,第一类客户不太可能对利率的下调做出反应,因为他们一开始并不打算借款消费。第二类持卡人则是这样的持卡人:他们有足够的意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但信用状况不佳,同时也缺少其他成本更低的借款渠道。从银行的角度看,第二类客户不太理想,因为他们透支的数额不但高,而且还经常违约。但有趣的是,同第一类客户相比,第二类客户却更有可能对不同信用卡的利率进行比较,因为他们原本就打算支付较高的借款费用。第三类客户是便利用户(含交易用户),很少使用信用卡借款并支付利息,因此对利率的变动没有反应,故不在讨论范围之内。Ausubel(1991)称第三类客户是理性的。在对客户作出上述分类以后,银行将不愿意在利率层面上进行竞争,因为通过降低利率所招揽的客户大多属于第二类,因此面临逆向选择问题。既然逆向选择使得银行不愿意降低利率水平,那么银行就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招揽客户,例如,提供宽限期(grace period)、降低年费、提供交易补贴等等。这样,基于非理性的消费者的逆向选择理论就解释了信用卡的高利率现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Ausubel(1991)的逆向选择理论成立的关键是存在非理性的第一类持卡人。例如,许多消费者可能对信用卡利率的运作并不太了解,进而低估了透支消费所产生的后果,这类消费者就是非理性的。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信用卡市场上确实存在非理性的持卡人。有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不断地、频繁地透支消费,甚至不承认自己在那样做。此外,根据信用卡推销人员以往的经验,许多消费者似乎对年费的增加更加敏感,尽管事实是他们为透支消费支付了占相当大比重的利息。
  Ausubel(1999)通过大规模的随机的市场试验(market experiment),再次对信用卡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信用卡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以及笔者先前做出的低估假设(underestimation hypothesis),即消费者或许对当前以及未来的信用卡借款表现出系统性的低估。
  

  Ausubel的逆向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视角,但有关消费者非理性的论断却值得商榷。消费者或许在前几次透支消费时,没有意识到高利率问题或者对利率结构不甚了解,从而承担了原本不想承担的高额罚息。但消费者不会总这样错下去。消费者完全可以在以往信息的基础上对以后的透支消费行为做出贝叶斯调整。但Ausubel(1991)设想的非理性消费者更像是在随机游走,没有记忆性。
上一篇:马克思高利贷理论及其对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