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信用卡高利率现象的理论探讨
2015-06-07 01:39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信用卡业务|信用卡高利率现象的理论探讨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信用卡业务|信用卡高利
信用卡业务|信用卡高利率现象的理论探讨
内容提要:与资金成本相比,信用卡利率高且相当具有粘性,因此备受争议。本文结合国外研究成果,分别从搜索成本、转换成本、逆向选择以及消费者行为等角度探讨了信用卡的高利率现象,对理解我国信用卡利率行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信用卡利率 搜索与转换成本 逆向选择 消费者行为
一、 引言
目前,信用卡业务在我国方兴未艾。据中国银联的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信用卡发卡量累计已达4000万张,国内信用卡透支余额将近150亿元人民币,发卡量和透支余额均快速增长。
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快速发展是与该业务潜在的高利润性分不开的。国际上,信用卡年利率维持在18-23%的水平上,且相当稳定,不随基准利率的变动而变动,表现出了相当的粘性1。目前,我国信用卡贷款日利率为万分之五,换算成年利率则高达18.25%,远高于同时期存款利率,也远高于银行其他贷款利率。
可见,信用卡业务的潜在收益是非常高的,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推广该业务的原动力。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银行为什么对信用卡贷款收取如此之高的利率?二是消费者又为何愿意承担较高的信用卡透支成本?对于第一个问题,一个直观的解释是信用卡业务属于无担保的循环信用,因此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此外,信用卡业务还面临黑中介、欺诈、恶意透支等风险。近些年来,韩国、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用卡危机,似乎也佐证了信用卡业务的高风险性。但这种高风险性是否就足以解释信用卡贷款的高利率现象?事实上,在违约风险比较低的时期,信用卡贷款依然索取了较高的利率。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信用卡持卡人进行分类。信用卡持卡人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交易用户(transaction user),该类用户主要将信用卡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在宽限期满之前就足额偿付信用卡透支金额,因此不支付利息;第二类客户为便利用户(convenience user),该类客户的透支行为具有周期性,一般只在度假或者消费开支比较大时才透支消费,并支付利息;第三类客户是循环用户(revolver),该类客户一期一期地在信用额度内获取短期贷款透支消费,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利息和其他费用。目前,我国信用卡客户主要是交易用户,这类客户不为银行带来利息收入。交易客户的行为似乎是理性的,他们不愿承担高额利息。但就循环用户和便利用户而言,二者则愿为其透支行为支付利息,这似乎与理性行为相悖。此外,银行能否通过降息吸引便利用户透支消费?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作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 搜索成本、转换成本与信用卡利率
一种解释信用卡高利率现象的理论是搜索成本与转换成本理论。Ausubel(1991)认为,信用卡市场上的搜索成本和转换成本主要包括:(a)寻找低利率发卡商所带来的信息成本;(b)申办新卡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以及情绪(有可能被拒绝)等方面的成本;(c)较长时间地持有某家银行的信用卡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和较高的信用额度(credit limit),放弃这些收益而导致的成本;(d)申办新卡与取到新卡存在时滞。转换成本的存在导致了垄断租(monopoly rent)的存在(Klemperer,1987)。因此,持卡人在面临转换成本时,即使银行对信用卡收取较高的价格,也可以将客户锁定。
搜索成本与转换成本的存在能否解释信用卡高利率现象,对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Ausubel(1991)认为,信用卡市场存在搜索成本和转换成本,但二者是否足以解释信用卡市场持续的高利率现象依然令人怀疑。Berlin 和 Mester(2004)利用Wilde 和 Schwartz(1979)的关于消费者搜索的垄断竞争模型对信用卡利率与搜索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即使美国80年代的消费者面临比现在高得多的搜索成本,但依然不能确定当时较高的搜索成本就是信用卡利率较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