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消费需求的变化。车险需求者大致分为政府机关(包括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 (个人)。一般来说,车险属于正常商品,其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但政府机关的价格需求弹性非常小,企业和家庭的需求弹性稍大一些。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政府部门的车险需求总量基本稳定,甚至呈下降趋势,而企业和个人的需求量急剧上升。这在苏州这一相对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车险改革的效果
1.市场化改革与车险价格(费事)竞争
市场化改革改变了以往的统一定价模式,使得各公司根据随车、随人、随地、随用等市场化思维开发产品、厘定费率,使费率差异化,反映市场供求。银行利率放开后可能会提高,而车险价格放开后大多会降价。2003年年初,苏丹I各保险公司在管制放松后不约而同地围绕着降低费率这一有力武器打起了价格战,人保财险凭借其雄厚实力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太平洋保险则推出了一套过渡性的费率框架,中小保险公司则力争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特点,如大众保险的私家车费率总体较低,而华泰公司在机关单位用车费率方面占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初的价格战并没有演变为恶性价格竞争,从下半年开始,苏州车险市场逐渐趋于稳定,这一方面是由于苏州市保险同业公会的积极协调,各公司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则在于经营者经营理念的转变,各公司逐渐趋于成熟与理性,逐渐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市场份额及保费收入最大化的做法。事实上,市场化条件下的费率竞争并不是一味地降价,而是有升有降。在保险公司投资渠道有限且收益率不高的情况下,车险的赔付率应是价格的下限。当前车险的赔付率是较高的,如2003年,苏州人保赔付率达64.44%,太平洋为73.91%,平安为65.64%,均远高于公认的55%的安全线。在总体费率有所下调的情况下,高赔付率意味着车险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因此保险公司的降价余地并不大。理性地看,降价未必会增加产量,平安保险的车险业务即处于调整阶段,2003年1-6月份平安停办了7个地区的车险业务,保费收入同比下降3.7%,与总公司的战略相适应,苏州平安也有意识地控制车险增长,到2003年9月,其保费收人为7967万元,同比增长-2.81%,之所以如此,可以用平安集团CEO马明哲的话来解释:“品质优先是为了实现利润导向,我们为此才策略性地主动放弃低利润业务。”另一方面,车险的价格需求弹性不大,降价未必能带来更大的需求量。所以,期望通过市场化改革使车险市场在一个更高的产量和更低的价格水平之间达到供需平衡的想法并不现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