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通货紧缩;公开市场;中央银行
一、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的分析
2003年到至今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是由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决定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几年的整体经济状况:
2003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广义货币M2增幅达20%,外汇占款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6850亿元。在反通货紧缩的同时,2003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适当采取了一些紧缩银根的措施:为应对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调高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并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风险提示。同时以我国银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分离,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此外,通过央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极大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但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有待解决。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效益不断提高。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抓紧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制度性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具体的做法有: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三是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四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六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七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八是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九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04年从总体看,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万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亿元。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基本建设等固定资产贷款继续得到控制,流动资金贷款逐步增多。
2005年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将保持在15%左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均为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从前10个月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有所加快。10月末M2增长速度达到了18%,9月份为17.9%,高于年初预计的15%.M1增长了12.1%,M0增长了9%.整个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增长,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1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8%,略高于年初预定目标。但总体和年初预定目标相差不大。2005年物价上涨仍保持4%左右的水平,央行在2004年对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点后,存款利率仍为“负”。“负利率”的长期持续将加剧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的危险。2005年,新一轮经济增长已步入较为稳定时期,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防止资产泡沫,理顺资金供求关系,央行会逐步、小幅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其根本目的在于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争取恢复对货币市场的控制权,削弱因汇改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国内利率结构扭曲,以降低未来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保持对货币市场利率的适度控制是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