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研究(
2015-07-11 01:12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存在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
摘 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存在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和商业银行信贷反弹过快等四大表现。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其会对我国的经济金融造成一些危害,为此,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对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金运用边际收益;以利率为主要变量,实施收益精细化经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积极发展零售和批发业务;加快创新,增强商业银行管理能力;探索“走出去”战略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发展以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量;资产结构 进入新世纪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持续宽松的状态。特别是2005年以来,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如何有效解决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升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的运营效率,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就商业银行而言,流动性过剩是指当其持有的资金超过了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量,并为此承担较高资金成本时,我们就称之为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金融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持续发生已严重困扰着中国经济发展,而且流动性过剩也是银行经营风险的一种表现。当前,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自1995年以后,银行存贷关系从原来的贷差转向存差,存差数额从1995年的3000多亿元快速增长到2006年末的11万多亿元,并且还有加速的趋势。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格局下,存差快速扩大与贷存比持续下降是流动性过剩的一种直接体现。特别是2004年国家实行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以来,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增速明显低于存款余额增速,而且两者的差距不断扩大,贷存比大幅下降(见表1)。2006年末,金融机构存差达11.01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8%;存量的贷存比为67.17%,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约只有67元转化为贷款投入实体经济领域,其他资金则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

第二,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超额准备金既可以发放贷款增加资产,又可以支付存款减少负债,其金额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重要表现。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4000亿元增长到2006年末1.6万亿元。2005年3月人民银行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后,金融机构上存央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只升不降。2006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达4.8%,有1.6万亿元资金转存中央银行,体现出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找不到合适的渠道。超额准备金高企,不仅加大了中央银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大打折扣的压力。 第三,从货币供给角度出发,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截至今年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双双提速。M2余额为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M1余额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1%。M1同比增速创下37个月以来的新高,而M2增速较1月份有所回落,两者之间的倒喇叭口为3.2个百分点。M0余额为3.1万亿元,也同比增长25.1%。这些数据表明: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仍然增长过快,短期流动性过剩压力有增无减。 第四,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反弹过快。2007年前两个月,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9800亿元,接近去年全年实际新增贷款额的1/3,同比多增2636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银行流动性过剩刺激了银行信贷的过度反弹,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走高,更大量地涌入资本市场,积累资产泡沫风险。这可以从贷款结构的分析中得到印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反弹明显强于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力度。2007年1月份,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同比增幅为11.3%,较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而同期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则同比增长21.1%,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2月份,新增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达到2227亿元,已经超过当月新增1867亿元的中长期贷款。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过快,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 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 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虽然反映在商业银行,但实质上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居民收入情况、消费情况、投资情况,也涉及国家宏观调控等诸多因素。 1.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增长过快。储蓄长期强于消费的倾向,导致公众将大量货币资金转化为银行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占比较大。2006年末我国各项存款总额为33.54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6.42万亿元,居民储蓄率上升到49%。尽管自去年以来,股票市场异常火爆,部分资金从储蓄迁移到股市有利于减缓流动性过剩压力,但从流动性供给因素看,高储蓄倾向与高储蓄率仍然是导致目前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居民高储蓄倾向的原因有三:一是财富向高收入人群集中。社会财富的集中和积聚直接导致高收入群体用于日常消费的比例很小,更多的钱用来储蓄和投资。除了一部分资金用于资本市场投资以外,从风险控制考虑,高收入群体的储蓄愿望仍然很高,更多地选择把钱存人银行,致使银行资金供应充裕,并成为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来源。二是不确定性预期增加。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中低收入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使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直接导致消费信心的缺乏,“预防性储蓄”增加。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中低收入阶层储蓄意愿增加,成为当前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三是消费环境不健全。在投资渠道狭窄情况下,消费环境的不健全是出现目前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储蓄替代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居民高储蓄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居民对未来不确定预期因素外,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消费环境的不透明、不规范等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致使中等收入阶层更多被动地将收入存放银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流动性过剩(司徒珑瑜,2006)。 2.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内流,造成我国国际收支账户的双顺差和外汇储蓄的较大幅度增长。据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2020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一方面联系着国际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联系着国内货币投放。因为我国每增加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央行就需要向市场投放8000亿元左右的人民币。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所进行的各种套利行为,导致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增加导致货币投放迅速增加,货币流动性大增,则给当前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不少难度。外汇占款增加直接推高了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也随之快速增加,也成为国内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3.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压缩了银行信贷市场空间。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减少间接融资对银行的依赖,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全面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为主导的直接融资体系,逐步提高直接融资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在此情况下,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短期流动资金或长期项目资金,对银行的依赖性开始降低,使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中型客户为贷款导向主体的信贷盈利模式受到直接冲击。而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客户很难通过相应的贷款利率浮动获得资金来源。受大客户资金需求减弱和商业银行内部对贷款风险控制的严格管理,加之银行贷款定价水平的能力欠缺,大量富余资金无法通过贷款增长得到有效运用(戴莲,2006)。 4.资本充足率改革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2004年3月1日,银监会全面借鉴巴塞尔资本协议监管框架,颁布实施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资本监管方面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要求在2007年1月1日之前所有银行均要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最低要求。这对商业银行经营构成了很强的压力,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股改争取上市的推动下,执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预期使其放贷行为明显收敛,纷纷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压缩风险资产、降低贷存比例,在总资产中逐步降低信贷资产的比重,适当提高本外币债券投资比重;在信贷资产中,逐步降低一般性贷款的比重,逐步提高个人信贷比重;在公司贷款中,逐步提高贸易融资比重;在表外资产中,适当对承兑和担保进行压缩。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必然降低银行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和贷存比例,有的商业银行甚至通过出售风险资产和压缩风险资产规模,以确保达标。这也是引起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 5.不良贷款大量剥离。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数量较大的不良贷款。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与核销力度。1999年,通过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近14000亿元的不良贷款。2003年底对中、建两行股份制改造核销建设银行569亿元、中国银行140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4年6月,通过剥离和核销手段,集中处置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合计4364亿元不良贷款;2005年5月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被等值剥离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6月工商银行4590亿元可疑类不良贷款按地区分为35个资产包出售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贷款的剥离与核销,结果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调整,贷款余额下降,但并不影响负债存款余额,因此存贷差相应扩大。 金融,银行-[飞诺网FEN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