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综述(2)
2015-11-28 01:41
导读:张学毅运用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等指标后发现经过重组的公司的成长能力和稳定性显著优于未实施资产重组的公司。方芳和闫晓彤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张学毅运用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等指标后发现经过重组的公司的成长能力和稳定性显著优于未实施资产重组的公司。方芳和闫晓彤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等方面选取了9项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发现公司的现今流量和短期偿债能力对公司整体绩效有很大的作用。但毛定祥选取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利润率等8项指标值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发现影响兼并行为最主要的因素是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公司的偿债能力与兼并行为基本无关。
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大多认为兼并无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冯根福、吴林江选用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认为上市公司并购后的整合未取得成功。吕筱萍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七个指标组成了企业经营能力综合指数的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在兼并较长时间后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及状况较以前有所下降。另外孙艺林,何学杰,吴育平,张德平,沈银萱,李善民,王旭国等也各采用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研究表明并购行为并没有为上市公司带来相应的中长期经营绩效或其他财务收益。
其他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的实证研究的还有大鹏证券研究所,国信证券,朱宝宪、王怡凯,成建梅,李善民和李珩等,因为因子的选择不尽相同,具体研究的方法各异,得出的结论也是详略不一,差别较大。
(二)不同并购类型、方式和公司特征对并购绩效影响
不同的并购类型、方式和并购公司双方的特征是否会影响并购绩效,对此问题国内学者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原红旗和吴星宇以1997年重组公司为样本,发现会计指标变动幅度与重组方式和重组各方的关联关系有关。但王跃堂的研究结论却显示重组前后的业绩变化与重组各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无关。朱乾宇的研究表明存在关联交易及承债式并购的并购公司绩效较差。潘瑾,陈宏民则发现并购效应主要来自于关联并购,市场化的非关联并购的效应不明显或者有负面作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檀向球分析了股权转让、对外兼并收购、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四种模式的资产重组绩效,发现控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有明显效果,而对外并购扩张并没有明显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与此不同的是,郭来生等的实证结果表明,控制权转让和资产剥离类重组的业绩下降,对外兼并收购有一定的效果,资产置换类的业绩大幅提高。而彭志刚、涂人猛的研究则表明资产重组是否能收到预期效果与采用的重组模式无必然联系。陆国庆用股权收益率来评价,认为资产剥离 收购兼并、第一大股东变更的股权转让 资产剥离 收购兼并、资产剥离的绩效最好。杨盈盈认为收购兼并最优,股权转让次优,资产置换效果较差。王佳发现收购兼并公司的实际经营能力得到提高。
下一页